台灣急遽走向超高齡社會,高齡人口與有長照需求人數不斷激增,面臨困境除長照建制的牛步化,尚有醫療的片斷化,均有待台灣努力迎頭趕上。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將興建台灣第一座「老人醫院」並設「高齡醫藥智慧照護發展教育中心」,結合老人醫學人才培育、醫療產業及老人照護等,這是台灣第一個提供高齡整合醫療、照護服務、人才培育計畫,再不做就來不及,會影響到台灣經濟發展與社會安定。
台灣在今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五月底的數據,高齡者已達3,331,377人,佔總人口的14.13%,預計2025年,將超過20%,屆時將成為世界老化速度第一的國家,每五位國民中有一位是高齡者,更嚴峻考驗台灣的是:台灣是否準備好了?因為短短的七年時光,是否來得及準備,日本高齡者早已達到總人口的27.8%,從醫療到長照都帶給政府及家庭極大壓力與負擔。
老化是正常過程,但老化引發的健康狀況讓人擔憂,台灣的高齡者平均一年看診約近27次,當老化已經影響到個人獨立執行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時,便不應該視為正常老化。根據國健署的統計,65歲以上的民眾平均有超過三種慢性病,當年齡超過85歲以上時,只有不到5%的人沒有任何慢性病。
高齡者的疾病不僅多,還時常跨越器官系統,例如心臟病的高齡病患可能同時有認知症(失智症)、尿失禁與骨質疏鬆等各種會影響健康的疾病。此時,傳統的器官專科的醫療模式一病一醫,增加病患就醫的困難,而不同專科醫師之間對於病患診治角度的差異更會使病患無所適從,成為醫療人球。
高齡者由於身心功能的退化,罹患各種疾病時的症狀表現與一般成年人有異,此即高齡者罹病時症狀不典型,還有多重用藥等議題。譬如,一般人罹患肺炎時多以發燒、呼吸道症狀為主,胸部X光易發現浸潤與相關陰影,而血液檢查出現白血球上升、發炎指數上升的現象,許多高齡者罹患肺炎時,卻未有任何發燒與呼吸道症狀,相關實驗室檢查也可能正常或輕微異常,出現的是意識混亂和譫妄現象,這會影響醫師精確診斷病患的病情,甚至遲延了治療的契機。
臺大醫院在10年前,以40億元的經費設立兒童醫療大樓,還邀請16位藝術家,發揮想像力,在病房區打造出夢幻國度,在候診區編織出布偶世界,齊心將14層樓的醫院變身為繽紛的童話園地,林口長庚醫院也有獨棟的兒童醫療大樓。
高齡化急遽發展的台灣,至今卻見不到一家高齡者的醫院,盼望許久終於預計在四年後,臺南成大醫院會出現首間國立專責老人醫院,希望這不是唯一的一家高齡者醫院,同時,也期望所有醫學中心都能提供高齡者整合性醫療服務及門診,培育更多的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讓整合醫療服務能正確及早診斷出高齡者疾病,減少進入長照的可能。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