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照護時常面臨兩難,在家裡照顧,需要非常完善的設備及充沛的體力;將長者送至照護機構,有時又忽略了老人家希望在宅老化的心願。
有一種照護方式不僅能讓長者持續保有居家生活,還能減輕家屬負擔,而且長者充滿活力,員工對於自己的工作也樂在其中,鮮少有人離職,更讓人驚訝的是,員工甚至在機構裡舉辦婚宴。
這樣與眾不同的運作模式,就發生在日本現今備受矚目的「小規模多機能型」照顧機構,也就是「葵照護」。葵照護代表著:以小規模多機能居家照顧、團體家屋為主軸,強化社區營造的同時,提供長者自力支援的服務。
長照保險大致分為「居家環境可使用的照顧服務」和「離開居家環境可使用的照顧服務」,而「小規模多機能型服務」則兼具了這兩種特色。當個案還能在家生活,使用照顧服務的必要性不高的話,可提供到府服務的「居家照顧」,白天家裡沒人時,可前往機構使用「日照服務」。當個案需要更多外力照顧時,可寄宿在白天前去的機構。最後當個案開始臥床,進入需要臨終照顧的階段,也可以在同一個機構接受臨終照顧。
相反的,對於直到人生最後一刻仍希望待在家中的個案,也可要求增加居家照顧的訪視次數。藉此,不僅能以更靈活的方式,提供所需的照顧服務,更能幫助個案保有更長、品質更好的居家生活。
小規模多機能型機構提供各類型服務所以稱之為「多機能」,而又與養護機構和保健機構不同,以「小規模」經營型態深入社區,主要目的是希望個案能夠繼續待在熟悉的社區裡生活。
照護的終極目標在於「建立人際關係與信賴關係」
案例:K女士(80多歲),獨居,有失智症。唯一的女兒已過世。近年K女士開始出現在家裡囤積垃圾的情況,附近居民和社工前去探視,都遭驅趕。據說K女士平時會買麵包果腹,但看起來卻似乎沒有洗澡。
面對這個棘手案例,一般照護機構通常會以機構為主導,由個案來配合服務模式的想法,利用現有服務內容提供K女士相關服務,例如居家照顧服務或日間照顧服務。然而若採取這種模式,勢必要像綁架犯般強制K女士坐上日照中心的車前往機構。工作人員甚至得用強制或欺瞞的手段,來達成K女士按時洗澡、吃飯等目的。
但這種做法並非所謂的自立支援,而是支配管理長者的行為。與此同時,工作人員也容易感到身心疲憊,倘若心中覺得不該這麼做,甚至可能會辭去這份工作。
「葵照護」則會這麼處理。首先先派兩位特定工作人員,不厭其煩地去訪視,直到K女士開始敞開心胸與其互動為止。失智症患者雖不擅於收集記憶,但相對在情緒方面卻較為發達,所以對於「說了什麼」多半不記得,但對於「這個人很和善」的「情緒」多半都記得。當訪視持續到K女士產生「嗨~你們又來看我啦」的情緒時,工作人員會試著拜託K女士一起去幫忙社區清潔活動。
這裡的清潔活動並非主要目的,不是以「我幫您○○」,而是以「我們需要您幫忙○○,拜託啦!」的形式,試著讓K女士發揮所長。
接著與工作人員和附近爺爺奶奶一起打掃完後,工作人員會和K女士說「謝謝您。流了很多汗吧!要不要一起去洗澡啊?」於是就變成「既然你們這麼說,那我就聽你們的話吧」,順利完成任務,也讓K女士洗了這一年來的第一次澡。
在這樣的基礎下,甚至成功的讓K女士願意定期前往機構。
長照保險的基本理念是「自立支援」
一般人對於照護的想像多停留於居服員至長者家中,替他們打掃、煮飯,或在照護機構裏,協助用餐、洗澡、換尿布等等。不過這些只能算是一些單純的「業務」工作,真正的「照護」不全然是如此。
領長照保險薪水的人,基本上不應該僅止於「療養照護」,更該朝「自立支援」的方向努力。換句話說,我們應該一改過去單純「幫長者倒茶」、「幫長者打掃房間」的療養照護,而是要站在「奶奶自己倒茶」、「爺爺自己打掃房間」的觀點,協助長者以自己的能力完成倒茶、打掃等日常瑣事。以照護來補足長者「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協助長者聚焦在「自己做得到的事情」,讓長者對自己更有自信、更自立。
通常在一般的照護機構中,都會有固定的時程表,並要求個案們按表操課,也將許多服務都打理的妥當,例如洗衣、洗碗都有專員處理。
葵照護則曾為個案打造得以運用個人經驗的環境,成功讓原本住院三年成為臥床老人的失智爺爺,成功行走於菜園中打理菜畦,運用所長教社區居民如何種菜。
這就是邁向健康管理兩條路的差別,當凡事由他人代勞,當事人雖心存感激,但卻也因此就此臥床不起。所謂回歸日常生活,是憑自己能力一步步揮汗走過,自己打點自己的生活瑣事。也不少人是因為這樣,才讓自己得以恢復活力。讓還有體力的長者持續臥床,反而才很可能漸漸喪失自理的能力。
在「自立支援」的世界中,機構裡的奶奶們無論洗碗或奉茶,都是依自己想做的時間和習慣去做,而非將日常生活都交給別人代勞了。這樣的模式不僅讓長者保持活力,工作人員還能從「業務」中解脫,不再是趕著三點準備午茶時間,而是輕鬆地與長者談話「要不要泡茶喝?」
強化社區參與
其實多數長者即使上了年紀,也不盡然需要別人照顧,相反的他們也希望能夠幫助別人,也就是「希望能與社會互動」。
為什麼只因為有些失智或因腦梗塞導致手腳不靈活的那一刻起,就要遭社會隔絕,到安養機構凡事交由人代勞呢?假設這些爺爺奶奶具備的能量能夠發揮再社區之間的互動,這些長者瞬間從「被照顧者」搖身成為「社會資源」。
過往並不常將「照護與社區」聯想在一起,也造就安養機構與世隔絕的文化背景。又或是自稱「社區密集型」的照護機構,卻一味製作不知所以然的操作手冊約束員工、束縛長者的想法,拒絕與社區互動,把長者關在屋子中。然而若和社會間沒有互動,任誰都該感到寂寞吧!
也因此「葵照護」並沒有任何籬笆或圍牆,讓這個空間成為長者曬太陽、泡茶、劈劈柴火,孩童聚集玩耍,鄰居散步的好地方。另外也會舉辦社區活動,從一開始的寥寥無幾,到現在每次聚集的社區居民都可達到300人左右的規模,更加深了「與社區互動」的概念。
(圖片來源:取自あおいけあ官網)
(本文作者分別為日本內科學會認證內科醫師與現任株式會社葵照護代表取締役社長。原文刊載於森田洋之、加藤忠相《葵照護Aoi Care:小規模多機能+自立支援,讓人信賴的社區型新照護模式》/太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