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僅為情境配圖)
我是在邁入六旬年紀時,看到婆婆失智的情況,才開始關心高齡社會的問題。
家中有失智症患者時,心裡面片刻都不得安寧。照護是非常孤獨的工作,再怎麼辛苦,也得不到讚美。只能默默地為病人準備餐食、幫忙洗澡或清理下半身,久而久之就會覺得與世隔絕,而無法以溫柔的心待人。
照護期間,我的血壓升高,腰部肌肉也拉傷了。如果病倒,就沒有人照顧婆婆。雖然可以請人幫忙,但照護必須24小時隨時待命,有再多的錢也不夠。而無法全心投入喜愛的工作是最令我難受的事。
在此情況下,我不禁思考,也許有一天我也會失智,現在的婆婆就是明日的我,我於是自問:「如果我有女兒,當我需要照護時,會希望她接下同樣的擔子嗎?」答案是「不要」。把正值盛年的人綁在家裡,同樣都是女人,我怎麼忍心?
雖然有識之士一直在呼籲:「照護應該由所有家人一同承擔」、「需要整個地區的居民一起來預防臥床」,如果可以像以前的社區那樣,有親戚朋友互相幫忙,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但是在現代社會中,男人都要出去上班,照護的擔子都落在妻子或女兒的肩上。
尤其是我們這個世代,任何家庭問題都會隱忍下來,要是全部自己一肩扛起,很快就會被壓垮,這時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既然如此,勢必要將老人照護視為我們女性的生活和心理問題,視為有待整個社會去解決的課題,而不是個別家庭的隱憂。我在兩年半的照護工作中領悟到這一點,而開始覺得事不宜遲,應該促請大家盡量以自助的精神面對照護這件事。
從那個時候開始,每次受邀演講,我都會提到自己照顧婆婆的經驗,希望沒看過老人衰亡過程的人也能夠關心這方面的問題。我相信許多幫忙設立「女性改善高齡社會之會」的女性都和我一樣,因為有實際的照護經驗,而抱持一種危機感:「若不由整個社會去承擔照護責任,家庭會崩潰。」
我們這股力量終於在2000年催生了照護保險制度。但深入去看就會發現,那不過是花30分鐘把床單和枕頭套換完就了事的工作說明書,無法令人安心信賴。照護時要著重的是心,並不只是料理生活瑣事而已。
日本正在急速走向高齡社會,延長壽命的醫療技術也在突飛猛進。但不可否認的,看顧失能家屬這件事,仍被視為「應該要在家裡面由家人處理」,以為親情是萬靈丹的風潮依舊強勁。
在此情況下,有一點我想要提醒正在照顧家屬的人:縱使覺得那個處於半癡呆狀態,頑固不化的人實在有夠可憐,也千萬不要被其「老衰」耍得團團轉。
照顧者尤其要抱持堅定的立場,萬不得已必須請專人幫忙絕不是冷酷無情的行為。
(本文作者現為家事評論家、隨筆作家。原文刊載於吉澤久子《人不管幾歲,都值得好好活下去》/太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