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農作物是我目前生計的來源之一。我採行的農法,是一般人不太認識的「無肥料栽培」。無肥料栽培這個詞,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最近大家常提到的自然農法或自然栽培等,即是無肥料栽培。光從無肥料栽培的字面來看,有人可能會認為這種農法不使用化學肥料,但會使用以家畜排泄物等製成的有機肥,可是我也不用有機肥。
所謂自然農法或自然栽培,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廣義來說,它指的是無肥料、無農藥、不除草的栽培方式。此外,還包括不整地這個條件。也就是說,不犁田的農法也多稱為自然農法。
日本自然農法的先驅以岡田茂吉為首,另有福岡正信、川口由一、木村秋則等人。他們讓世人知道有這種農法,且現在也有許多務農者持續在實踐。
自然農法或自然栽培,原本是一種為了反制慣行農法的替代選項。因為長的時間以來,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掠奪大自然的慣行農法已經對環境造成破壞。
自然農法不但完全不用化學物質,還秉持一個信念:如果不是田地或四周已存在的物質,就不拿來做為肥料。再者,不把雜草視為敵人,並且把蟲子當成夥伴。
最近,自然農法被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廣受矚目。也就是說,不依賴化學物質,自己生產食物、自給自足的生活及思考方式,也可以稱為自然農法。
森林、樹林和原野中,每年都有許多植物萌芽、生長。沒有人為這些草木施肥,但那些植物依然恣意生長。也就是說,植物成長不一定需要肥料。沒有肥料,植物就無法成長,這種想法純粹是迷思。
我來稍微說明一下,為何會有這種迷思。
一般來說,農夫耕種前會先徹底去除耕地的雜草。若雜草根四處蔓延,耕作者也可能會使用除草劑。去除雜草後,再使用牽引機犁田,方便後續作業。因為人們相信,這麼做會讓土質鬆軟、農作物的根更容易生長。接著,農夫理所當然地施肥、再播種,之後栽苗。在種植過程中,為幫助農作物成長又會「追肥」,亦即追加施肥。且為了避免農作物的病蟲害,也會多次使用農藥。蔬菜就是這麼種出來的。
可是,以上所有行為,都是在「排除」大自然賜予的恩惠。植物要生長,本來就需要土壤內的生物及其他植物的根。因為,生活在土壤中的蟲子和蚯蚓等這些土壤動物及微生物,會分解土壤內的草根及樹根等有機物,製造出植物成長所需的養分。除去這些生物和植物的根,然後藉由犁田驅逐土壤動物及微生物,並使用農藥殺蟲,只是讓土壤內變得什麼都沒有,無法再提供植物養分。結果,由於蔬菜無法在這種貧瘠的土壤中成長,人們又不得不使用肥料。
也就是說,正是因為人們先讓土壤內變得什麼都沒有,才會導致施肥變成必要的行為。一旦開始利用肥料幫助蔬菜成長,田地的土壤就會變成沒有肥料蔬菜就生長不了,結果又得再一次使用肥料。於是,人們才會誤以為,沒有肥料,蔬菜就無法生長。再者,由於使用大量化學肥料種植,蔬菜的味道也會變差。
不論蔬菜或穀物,其實只要有土壤動物和微生物製造出來的養分,就能成長。雖然土壤動物吃農作物的根令人討厭,但正因為有牠們在土壤內活動才能製造出養分,所以牠們的活動很重要。
土壤動物吃進有機物,排出糞便再由微生物分解。植物吸收分解後的養分便能成長、結出果實,乾枯後再回歸土壤,成為孕育下一個生命的養分。人類若能好好利用自然界的這種循環,即使不施肥,植物也能成長。
我們所實踐的無肥料栽培,就是在此前提下成立的。
不使用肥料,就不需要農藥
從一般觀念來看,為蔬菜和穀物施肥,理當能讓它們長得更好也更健康,畢竟人也是一樣,如果能好好地從飲食中攝取營養,也比較不可能生病。這點應該毫無問題。
可是,自從我接觸無肥料栽培後,便開始懷疑這個常識。因為不用肥料後,作物病蟲害的狀況反倒慢慢變少。
我想,應該是由於現在使用化學物質的農業型態使用了太多肥料。使用過多的肥料會讓農作物長得更碩大,不只外觀看起來比較好吃,消費者也會有賺到的感覺,所以很好賣。不過,每種蔬菜都有原本「應有的大小」,超出這個大小、變得碩大,對蔬菜而言不盡然是優點。我們都知道,人如果太胖,就有罹患慢性病的風險。農作物也一樣,因為施肥變得過大,也容易生病。
我再稍微多做些說明。肥料確實可以幫助農作物生長,但我們必須考慮到,使用化學肥料後土壤裡會變成什麼樣子。
使用化肥後,土壤中的土壤動物會逃之夭夭。實際撒些氮肥在蚯蚓身上就可以知道,想當然耳,牠們的反應是厭惡地逃走。能逃走還算不錯了,量用多一點,蚯蚓還會一命嗚呼。對土壤動物來說,化學肥料是劇毒。
此外,土壤微生物也會消失,消失的原因則和土壤動物有點不同。耕作者會因為不想讓雜草瓜分化學肥料,所以先去除雜草,整出一塊乾淨的漂亮農田。
但土壤中的微生物既然是生物,當然也需要食物,而它們的食物來源原本是雜草的根和枯草等等。一旦田地沒有了雜草根、落葉、枯草,棲息其中的微生物也等於失去了食物來源。生物不會棲息在沒有食物的地方,因此,微生物會消失。
不只如此,使用化學農藥,當然也會殺死土壤微生物。尤其是用消毒劑等農藥殺死細菌時,有用的微生物也會一併被消滅。很多耕作者會因為農田有連作障礙而消毒土壤,但如此一來土壤中的微生物當然會愈來愈少。
我們可以將土壤內的微生物,想像成跟人體腸道內的細菌。土壤中如果沒有微生物,植物就無法吸收土壤的養分,因為植物吸取土壤養分時,需借助土壤中微生物的力量,尤其是菌根菌。
更進一步說,使用肥料,也會減少植物本身所含的微生物數量。人體腸道內的細菌減少,免疫力就會變差;植物也一樣,原本存在的微生物內生菌(endophyte)如果減少,植物也容易罹病。
存在植物身上的內生菌,會跟導致植物罹病的病原細菌作戰。蟲子來吃植物時,內生菌會分泌出牠們不喜歡的毒素以保護植物。因為要是蟲子吃掉植物的葉子和莖,植物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就會變弱。再者,植物維管束中運送養分的韌皮部及運送水分的木質部如果斷掉,植物根部吸收不到養分,很快就會枯萎。
此外,病原細菌則會以蟲子為媒介,讓植物生病。如果植物身上有很多內生菌,那它還能保護自己,但要是內生菌數量減少,植物就會慢慢變得不健康。
肥料有即效性,能讓植物長得很快。不過,在這種情況下變大的植物,多半不是細胞量增加,而是細胞本身撐大。細胞變大,細胞壁就會變薄,讓外部的異物、油性物質等容易入侵。例如,為了抑制雜草生長所鋪的防草布,上頭附有黏著劑,黏著劑會隨著水流進植物細胞內,這麼一來,植物當然會日漸虛弱,味道變差。
此外,氮肥會在植物體內以硝酸態氮的型態累積。硝酸態氮是植物成長必須的物質,所以植物會盡可能囤積。但問題是,若囤積太多,反倒會使得蟲害的情況更嚴重,理由我會另做說明。總之,如同前述,若蟲害狀況加劇,植物就容易罹病。而且農作物本身無法處理硝酸態氮,因此也可能有提早枯萎的現象。
簡言之,植物施加太多肥料,反而會不健康。
(本文作者為環境活動家。原文刊載於岡本順孝《蔬菜美味的祕密》/如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