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不適是現代許多忙碌、長期處高壓、飲食不正常的人常見症狀,但有時為了眼前的工作及課業,卻不得不選擇暫時忍受胃痛或腹痛所造成的不適。急性腹痛雖列為「急症」,但相較之下並不是特別兇險,但若為胃潰瘍就兇險多了,因胃潰瘍有可能造成胃穿孔,出現上消化道大出血,從而時時刻刻威脅著生命,不得不重視。
當攝取過甜、過鹹、過辣、過酸、過冷、過燙的食物,都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還有某些粗糧、紅薯、馬鈴薯等含多量澱粉、糖、酸等,吃過多也會刺激胃產生大量胃酸。以及吃進不易消化的食物,由於剩餘的糖分在胃腸道裡發酵,也會誘發胃酸產生。此外,容易忽略的是,當精神緊張、過度疲勞、情緒不佳時,大腦皮質功能紊亂,不能很好地管轄胃酸分泌的神經,也會促使胃酸分泌增多。包括: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病、胃食道逆流、膽囊炎等疾病,都可促使胃酸增多。
而胃潰瘍是指胃黏膜在某種情況下被胃中的消化液消化而造成的潰瘍,其實依胃鏡檢查時,胃裡有「紅斑」表示炎症刺激導致的;「糜爛」是黏膜表面的破損;「潰瘍」造成的損傷則超過了黏膜肌層。也就是說,紅斑是最輕的,其次是糜爛,而潰瘍最嚴重。除胃以外,十二指腸、食道也可發生潰瘍,但以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最常見。胃潰瘍常見中上腹或上腹偏左有壓痛;而十二指腸潰瘍,則是上腹偏右有壓痛。消化性潰瘍患者伴有幽門梗阻則常有飽脹、噁心、嘔吐、噯氣、反酸等症,進食後更甚。尤其胃潰瘍的發病率高,且更偏愛男性,男女患病比例大概是5:1,西醫依潰瘍程度不同而給予不同的治療藥物。
胃潰瘍在中醫屬於「胃脘痛」、「嘈雜」、「吞酸」等範疇。從中醫角度來看,胃潰瘍病位在胃,與肝脾關係密切。其中胃痛,亦稱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經常發生疼痛爲主證的疾病。西醫病名中的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包括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胃炎(gastritis)、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均歸於中醫的胃脘痛的範疇。胃痛早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中即有記載:「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
胃痛的主要部位在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痛時可牽連脅背,或兼見胸脘痞悶、噁心、嘔吐、胃口差、嘈雜(即自覺胃中空虛,似飢不飢,似痛非痛,熱辣不寧,難以名狀之感)、噯氣,或吐酸水,或吐清水,大便稀溏或秘結,甚嘔血、便血等證。臨床辨證分虛實兩類:如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瘀血停胃等,多屬實證;如胃陰不足、脾胃陽虛,多屬虛證。實證多痛急而拒按,治療較易收效;虛證多痛緩而有休止,痛而喜按,病情往往纏綿難愈。中醫師使用安中散、香砂六君子湯、沉香化滯丸等皆有很好療效。
《內經》:「治病莫如防病,防病必須養生,養生方能長壽。」養生是中醫重視的一種療法,歸屬現在的「預防醫學」,預防勝於治療。而「胃腸病三分治七分養」,胃潰瘍病程長、復發率高,患者必需注意飲食應定時定量,進食宜細嚼慢嚥、忌生冷、少刺激性如辣椒、咖啡、茶、菸酒;避免過酸食物如:檸檬、百香果、奇異果、養生醋、可樂等,避免快速化酸的食物如牛奶、乳製品等。胃潰瘍患者生活要有規律、睡眠充足、配合適當的運動、勿過勞;時間安排盡量寬鬆、若太緊湊則交感神經亢奮易引起胃酸過多。此外常保樂觀開朗心境避免、急躁煩惱,配合醫師處方治療,才能提高治癒率避免再發。
保健按摩養生穴
• 梁丘
取穴位置:用右手掌包住左側的膝蓋上,虎口向上,食指指尖按下的位置即是。
功效:疏肝和胃,通經活絡,是治療急性胃痛的首選穴位。梁丘穴是胃經上的郄穴,是氣血匯聚的地方。此穴對急性胃痛、胃脘脹滿有很好的效果。
• 足三里
取穴位置: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即是。
功效:理脾胃、調氣血、主消化、補虛弱之功效。胃痛、胃脹等消化道疾病,都可以通過刺激足三里來治療。
兩穴按摩的方式:用大拇指在穴位上施加壓力,按壓時最好能感受到酸脹感。每次壓20秒,停下來休息5秒,再繼續施壓,這樣重複幾次即可。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svershinsky)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台灣中醫美容醫學會理事長、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