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孩子遇霸凌,冷靜蒐集證據 | 健康遠見
人際

孩子遇霸凌,冷靜蒐集證據

【專家觀點】
孩子遇霸凌,冷靜蒐集證據

國內校園霸凌事件時有所聞,許多家長不免擔心自己的寶貝在學校也會被欺負,而碰上類似情形時常不知該如何是好,甚至因一時衝動直接跑去興師問罪,結果把事情弄得複雜不說,孩子後續恐需承受更多的壓力。

所謂「霸凌」係指青少年或孩童間惡意欺凌、壓迫,形式包括口語、肢體攻擊、人際互動的排擠、性騷擾或對個人特徵的冷嘲熱諷。而隨著網路普及化,在部落格、網站或聊天室造謠中傷或傳送威脅、恐嚇訊息也算是霸凌的一種。 

霸凌造成的傷害

研究發現,受害者當下雖普遍感到憤怒、恐懼或委屈,卻因覺得困窘、羞恥或害怕對方秋後算帳,往往選擇忍氣吞聲,不敢反抗或向外求援。然而,始終採取忍耐、壓抑的方式因應,卻會造成當事人身心健康的傷害。

一份由荷蘭應用科學研究院(TNO)發表在知名醫學期刊「小兒科」的報告顯示,曾被霸凌的孩童,往後出現憂鬱、焦慮、尿床、腹痛與肌肉緊繃的機率是無此經驗者的4倍。

另一份由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發表於「國際青少年心理衛生期刊」的報告更指出,霸凌受害者出現自殺意念或做出輕生舉動的風險,約是未曾接觸霸凌事件同儕的6倍,後續影響實不容小覷。 

孩子可能被霸凌的警訊

1.  整天愁眉苦臉,情緒普遍低落,總是悶不吭聲或躲起來偷哭。

2.  注意力常不集中,看起來緊張兮兮。

3.  變得喜歡獨處,明顯社交退縮,減少與朋友的往來。

4.  經常抱怨身體不舒服,表現出病懨懨的樣子。

5.  常找藉口請假或逃避特定的課程,甚至會開始逃學。

6.  成績突然大幅退步,與過去表現大相逕庭。

7.  要零用錢的次數或金額增加許多。

8.  老是抱怨東西不見,要求再買新的。

9.  不合時宜的穿長袖衣服、長褲,企圖遮掩身上的瘀青或傷口。

10.  私帶武器(如棍子、小刀、石頭等)到校,以用來防身或自衛。

家長可以採取的處置方式

有鑑於此,家長於日常生活中應協助孩子充實壓力管理、社交技巧、問題解決等知能,鼓勵學習音樂、體育等各類才藝與參與社團活動,擴展交友範圍,使從中建立支持系統,培養個人的自尊與信心,藉以降低成為被霸凌對象的風險。另外,家長平時也要提高警覺,多與學校老師聯絡,一旦發現孩子遭遇霸凌,應立即介入處理,茲提供以下建議:

1.  正視問題,鼓勵說出經過:

以委婉的方式誘導孩子陳述事件經過,過程中應保持冷靜,用心傾聽,勿讓自身情緒或不當態度干擾孩子的表達意願。

2.  同理所言,避免妄下定論:

肯定孩子吐實的勇氣,尊重其當下感受與想法,並表現同情與關心。不清楚狀況時,不胡亂歸咎或苛責孩子。

3.  蒐集資料,切勿意氣用事:

了解事發時間、地點、參與者與如何運作,最好還能知道誰曾目睹。不要鼓勵孩子報復,或直接找對方及家屬興師問罪。

4.  通知校方,合作調查真相:

主動向學校舉發霸凌事件,並請師長或訓導人員幫忙查明原委與協調,找出具體解決方法,防止同樣事件再次發生。

5.  灌輸觀念,教導如何自保:

透過案例討論、經驗分享、角色扮演,讓孩子知道遠離或因應霸凌的方法。如盡量結伴同行、學習忽略或幽默看待挑釁舉動。

6.  諮詢專業,緩解不適症狀:

若孩子因被霸凌而出現身心調適困難,甚至已明顯影響到課業表現、人際關係時,應及早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診治。

霸凌並非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也不只是小朋友間單純的吵吵鬧鬧而已,唯有政府、學校、家庭共同努力,妥善作好校園霸凌的三級預防工作,即事先的教育宣導、及時的危機處理與事後對加害、被害者持續的諮商輔導,相信學童的健康福祉與人身安全才會有保障。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ESB Professional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原文刊載於《聯合報》健康版;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