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一位阿茲海默症母親因尿失禁遭情緒失控的兒子以言語與行為相向,經「見義勇為」的民眾報警,警方依例請社會局家暴中心社工介入,有媒體是以「逆子」及「禽獸片」等名稱做為新聞標題加以報導,引發網民對兒子加以撻伐。如果政府真有心推動「認知症(失智症)友善社區」,當下應責無旁貸提供家屬長照資源,讓社會在認知症照護品質能向前邁進。
衛福部長陳時中去年在國際認知日時曾呼籲,全民應認識、理解認知症,提高對認知症敏感度,共創友善社區。去年也大張旗鼓在全省設立20個認知症共同照顧中心,從此一事件,可看到政府政策仍存在口號上,政府面對類似案例仍停留在原地踏步,無法落實「友善社區」理念,協助與支持照護者,如此態度,認知症照護如何走向社區化、在地化模式。
絕大部分認知症家屬缺乏照護經驗,更遑論對認知症的基本認識,願意自己去照護的家人,但欠缺對疾病的知識、照護技巧的學習,在長期照護下所形成壓力,導致情緒的失控,甚至結束彼此生命的家庭悲劇,中外皆然。為避免類似情況發生,先進國家紛紛提出「認知症友善社區」理念與做法,提供家屬協助與支持,民眾認識這疾病,讓認知症家庭得以持續生活在社區中照護下去。
台灣已快速朝向超高齡社會前進,認知症罹病人數隨之增加,類似的案例早已多次發生在社區中,被媒體刊出僅是少數。政府各單位面對類似案例的做法均是報請家暴中心介入了解,如社工發現「被害人」,「被害人」願提出告訴,則依《家庭暴力防治法》、《刑法》第277條傷害直系尊親屬罪等進入法律程序。
政府是「依法處置」,但問題解決了嗎?當進入法律程序或遭判刑後,家屬是否就懂得認知症照護及照護壓力得以紓解?倘若家屬入監服刑,服刑期間,監所的教化是否包括認知症認識與照護技巧的學習?出獄後,不會再出現類似狀況?同樣的問題不會再發生在其他認知症家庭中?家屬入監後,認知症長者倘無其他家人照護,社會局依法安置,是否能得到更理想的照護品質?
家屬需幫助非指責
願意照護認知症長者的家庭,已幫助社會與政府減少社會問題,因為認知功能缺失的長者會出現遊走、開爐火忘記關火等狀況,這些都會增加社會負擔,甚至影響其他家庭,這些家屬需要的是幫助與支持而不是指責,這是政府的責任,明天都可能發生在你我的家庭中。
面對類似此一問題的發生,如果要落實「友善社區」理念,政府除要保護認知症長者,應優先讓長照資源介入,提供喘息服務、協助家屬對疾病的認識、學習照護技巧等,以減少類似狀況重複出現。同時,社區民眾若發現類似狀況,可請各認知症共同照護中心進行協助,「友善社區」若能落實,認知症家庭才能繼續生活在社區中,否則他們大可將照護責任丟給政府或是長照機構。
請衛福部及各地方政府長照主管機構,能將類似案例列入「認知症友善社區」政策的探討案例,研擬協助方案,因類似的狀況已重複發生,嘉義有兒子買鐵鏈將阿茲海默症的父親綑綁,以避免遊走,遭法院判刑4個月;高雄有兒子因認知症母親拒絕服藥,在高速公路休息站指責母親,遭網軍公審。要減少類似狀況發生,惟有透過教育、長照資源的發揮,才能讓台灣真正走向「認知症友善社區」。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wavebreakmedia)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2018年6月23日《蘋果日報》論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