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人口為3億2,700萬人,根據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今年3月所公佈,全美有570萬認知症患者,更有研究指出,美國有近5,000萬人是處於阿茲海默症的潛伏期,為能降低罹病人數,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致力於推廣如何遠離這一疾病的生活方式,因為至今阿茲海默症仍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上個月,在美國芝加哥所舉行的第33屆阿茲海默症國際會議(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s 33rd Conference)上,許多是以如何減少或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為研究主題的研究報告提出,從基因、血壓、糖尿病、睡眠、肝臟中所產生的縮醛磷脂化合物等與認知症間的關係加以說明,這也是近年來,全球各大藥廠面對研發認知症藥物紛紛傳出挫敗後,各國共同採取的策略「Living Well with Dementia」與認知症生活在一起,及「Early Diagnosis」早期診斷以因應。
要能與認知症共同生活在一起,勢必要認識什麼是認知症,是造成患者那些功能及行為受到影響,一般民眾,尤其是家屬及照護者更要學習如何與認知症患者互動與相處,進而學習如何鼓勵、支持認知症患者做自己、活出自信與尊嚴。所以在次會議中提出一組主題是:幫助如何與認知症共同生活在一起與照護伙伴。「Engaging people living with dementia and care partners」。
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今年3月所公佈,在2018年,美國社會照護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直接費用,估計為2,770億美元,其中包括1,860億美元的醫療保險和醫療照護補助的支出。除非能做出什麼改善,否則到2050年,在阿茲海默症的相關費用支出上將耗資1.1兆美元。支出金額巨額上升,原因包括政府,在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和相關費用支出將是現在四倍以上的增加,無論對政府或是家庭都是極龐大的財政負擔。
同時,隨著美國老年人口的增長,阿茲海默症的病例數也會迅速增加。今天,美國每65秒就會出現一位罹患阿茲海默症。到本世紀中葉,美國將會是每33秒就出現一位阿茲海默症患者。該協會並承認,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研究人員所作的預測,全美有近4,600萬人可能正處於阿茲海默症的早期階段,而有600萬人目前可能已患此病。
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的科學計畫和外展工作主任法戈(Dr. Keith Fargo, director of scientific programs & outreach at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指出,這項預測是基於許多假設和一些實據,而這是對阿茲海默症在未來幾年將怎樣影響美國的最準確估計。他進一步說明,這是第一次有人做這種估計。
UCLA的生物統計學家布魯克邁爾(Ron Brookmeyer)及其同事在阿茲海默症的研究中搜集了可以找到的所有數據。他們使用了其他研究,包括查看在明尼蘇達州梅約診所(Mayo Clinic)附近居住的1500名志願者的資料,其中有些人身體健康,沒有特定風險。他們也使用有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及因阿茲海默症而失憶的病人的研究。
他們也查看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實際報告,然後進行計算,預測現在有多少人可能慢慢出現阿茲海默症的徵狀,即使這些人可能自己根本不知道。
由於潛伏著阿茲海默症的人,發生這種病的風險增加。布魯克邁爾及其同事在研究報告中說:「估計美國有4,670萬30歲以上的成年人可能處於阿茲海默症的潛伏階段,另有243萬人因阿茲海默症而患輕度認知障礙(MCI),但其中許多人終其一生不會惡化為認知症患者。」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tommaso lizzul)
他們預測,到2060年,全美的阿茲海默症臨床病例將增至930萬,超過750萬人潛伏這種病,這即是說,這種病在他們的腦部發展,但沒有引起足以被診斷出來的癥狀。這次阿茲海默症國際會議提出預防:風險的減少與危險因子。Prevention (risk reduction and risk factors)。
過去也有研究指出,阿茲海默症潛伏期長達20-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去年刊登一篇研究指出,1/3的認知症有機會預防,可預防的9大危險因子包括未受中學以上教育、聽力差、抽菸、不運動、憂鬱、離群索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可預防,但未預防」是增加罹病人數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今年會議中,特地將這些「可預防的危險因子」的研究報告提出,以提醒人們是有機會可以遠離罹患阿茲海默症。
人們常常面對最大的挑戰是改變自我的生活習慣,除要靠個人努力,政府的政策引導,民間團體的倡導等以形成社會風氣,非但可遠離認知症的風暴,也可降低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減少醫療、長照支出,是政府公衛政策的重點之一。
• 參考資料:
1. New estimate says 46 million Americans headed to Alzheimer's
2.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s 33rd Conference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