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保健食品到底該不該吃?別再以身試「藥」 | 健康遠見
飲食

保健食品到底該不該吃?別再以身試「藥」

《吃藥前,你必須知道的事》
保健食品到底該不該吃?別再以身試「藥」

台灣人購買健康食品的金額一年高達1095億,可以蓋兩棟101大樓,然而市面上真正擁有小綠人標章的「健康食品」,只有300多項。

2015年二月,美國的紐約州檢察總長辦公室指出,包括塔吉特(Target)、沃爾瑪(Walmart)、健安喜(GNC)和沃爾格林(Walgreens)等四大通路的自有品牌健康食品標示不實,五瓶中就有四瓶不含宣稱的成分,甚至包含有害物質。

這樣的「健康食品」,你,吃得安心嗎?

「健康食品」是什麼?它是「食品」還是「藥品」?消費者該如何選擇,才不會只是吃「安慰劑」,甚至傷害了身體?原來「健康食品」只是一般用語,自從1999年8月3日《健康食品管理法》實施以來,「健康食品」已成為法律專有名詞,根據衛生署的標準,要稱為「健康食品」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一、具有明確的保健功效成分,且其產品的合理攝取量必須具有科學依據。中央主管機關對已具有明確保健功能的保健功效成分,應予以公告。

二、經科學化的保健功效評估試驗,或依學理證明其無害,且具有明確及穩定的保健功效。

標榜「健康食品」的產品,必須經過衛生署認證,標有「衛署健食字號」或「衛署健食規字號」及健康食品標章;也只有衛生署認證的健康食品,才可依據被核准的「保健功效」內容進行廣告宣傳。一般食品標示或廣告具有療效,就是違反《健康食品管理法》的規定。

別再當以身試「藥」的白老鼠

政府認證的「健康食品」,固然有「保健」效果,但沒有證據證明它們有「療效」。也就是說,「保健食品」是「食品」,而不是「藥品」,不是用來治療疾病的。身體有病痛還是得就醫,不能光靠健康食品。若是不清楚保健食品的成分與注意事項,或是與服用的藥品產生交互作用,身體吃出毛病了,豈不是得不償失?

舉例來說,含有蔓越莓或銀杏成分的健康食品,不能與抗凝血劑同時使用,否則會引起凝血異常或出血;緩解憂鬱的聖約翰草會導致服用抗排斥藥病人的急性器官排斥;含有人參或大蒜的健康食品會增加糖尿病患者服用降血糖藥物的副作用;還有號稱能降膽固醇、保肝類的健康食品,長期服用其實會傷肝傷腎。

很多民眾習慣人云亦云,不求甚解地猛吃健康食品,這種「高階消費、低階知識」的消費行為,就像戴著名貴鑽戒、手拎LV皮包,看似摩登時尚,其實頗為原始。所以我以「摩登原始人」形容台灣的吃食文化,不是沒有道理。有錢養生不是錯,萬一養生不成反倒傷身,恐怕很難像買到假鑽戒、假LV一樣,自認倒楣就算了。只是每次我苦口婆心,勸人不必花錢買健康食品,不只很少得到認同,反而頗惹人討厭。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寧可以身試「藥」,把自己當成白老鼠呢?這要從民眾對身體不了解,對身體運行機制認知不足談起。

認識身體運行的機制

上帝創造出來的人體,是個複雜的有機體,而這個有機體就像一個社會,所有賴以為生的機能都在裡頭。那麼,人體要如何對付外來物?不論是食品或藥品,這些外來物進入人體後會發生什麼事?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先認識身體運行的機制。

以血液循環來說,它是身體的交通網,心臟負責以每秒30米的速度推動交通網,每分鐘可以推動5.5公升的血液來維持身體運行。從系統生物學的角度檢視,身體是靠著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的機制(ADME,即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在運行,生命系統才得以井然有序。

如今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揭露了更多身體運行機制的原理:體內有公車(傳輸蛋白,transporters)負責運送外來物(食品或藥品)在胃腸道吸收,在腎臟排泄及再吸收;有銀行(血漿及組織蛋白、脂肪)負責存儲,也有ATM提款機負責存取及平衡;另外還有化工廠(肝/代謝清除)負責解毒;以及垃圾車(腎/清除)負責身體的環保。

肝臟像收費站,當外來物經由消化道吸收,首先會到達肝門靜脈,並由此進入肝臟,第一關就必須面對肝的代謝,這個路線稱為「首渡效應」(first pass)。肝代謝是身體的解毒機制,可能會導出有毒的代謝物,而藥物在通過腸黏膜和肝臟時,部分可能會被代謝而失去活性,使得藥效降低。一般來說,外來物沒有被肝代謝掉才能發揮效用,也有可能基於特殊原因(如藥物吸收不好),先做成它的老子(prodrug,前驅藥),藉由首渡效應讓老子生出兒子,代謝成原藥而發揮藥效。肝的代謝跟腎的排泄一樣,負責食品或藥品在體內的清除,決定藥食品的半衰期,所以有的藥一天吃一次,有的藥一天吃三次,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腎臟的功能是負責排毒。腎臟的排泄主要是靠公車(transporter)輸送,不過搭公車可能有客滿的問題,過度服用食品或藥品就像在腎臟裡擠公車,會增加腎臟的負擔。長期使用抗發炎藥物導致腎衰竭,或是吞食來路不明的健康食品導致洗腎,其來有自。

藥物動力學決定藥食品被吸收的過程

外來物在這種運行機制下,不是被淘汰(代謝或排泄),就是導致中毒。以農藥DDT或多氯聯苯這類毒物來說,它們進入體內會造成可怕的後果,在於其毒性無法被肝臟分解,且廣布在體內組織,躲藏的半衰期可能超過200小時,如果長期累積排不出來,等於是讓身體成了垃圾桶。

食品或藥品要能與身體達成良好的夥伴關係,取決於身體如何處理這些外來物,這個過程稱為藥物動力學,以及外來物如何對付身體(藥效學、營養學、毒理學);而外來物與身體夥伴關係的整合式評估,是決定該物質是否可以成為食品或藥品的關鍵指標。

至於食品或藥品能否被身體吸收,將影響其可用率,而它們在胃腸道被吸收的方式,有可能是自己走進去(小分子)、搭公車(transporter)進去、或混水摸魚溜進去(如油性物質)。

可以想見的是,如果是搭公車進去,可能會塞車或客滿擠不進去,因而產生吸收方面的問題。某些類似胺基酸的藥物,例如治療帕金森氏症的左巴胺(L-dopa),會與食物分解後產生的胺基酸搶搭小腸的胺基酸公車,它在空腹或吃飽後服用的血中濃度差異可達到八倍以上,這是臨床上藥品、食品產生交互作用的經典案例。

我曾經從一系列盤尼西林類β-lactam抗生素的結構歸納出一個結論,那就是能從口服吸收的抗生素,都是由三個胺基酸組成的小胜肽,而它們的共同結構就是樟腦酸(D-phenylglycine,台灣早年是樟腦酸最大產出地);也就是說,樟腦酸是長在小腸壁上的小胜肽公車(Pep T1)喜歡的小姐,讓樟腦酸小姐(導盲犬、藥引子)帶著這些抗生素,很容易搭上小腸Pep T1公車,吸收進入血液循環。

我用樟腦酸小姐共價鍵結接上左巴胺,把左巴胺帶上Pep T1公車,而不要跟食物消化出來的胺基酸一起去擠胺基酸公車。如此一來,手牽手的樟腦酸—左巴胺被大鼠吃了之後,迅速由Pep T1公車接走,帶入血液循環,在首渡效應下進入肝臟,代謝變回左巴胺。這時候左巴胺的血中濃度(身體可用率)是大鼠吃原藥左巴胺後血中濃度的32倍。換句話說,這個樟腦酸—左巴胺搭檔,可以改善直接服用左巴胺的血中動力學表現,理論上可以大大降低服用劑量,而同樣達到該藥的臨床表現。這個搭公車的新發明,讓我同時得到了美國與台灣的專利。這種在胃腸道擠公車,產生藥品、食品交互作用的例子可多了,有些藥須飯前空腹服用,避免與食物產生交互作用,也就是這個道理。

經過上述說明,你想想看,健康食品標榜自己有抗氧化的效果,換言之,抗氧化劑會在體內自行找到自由基,並進而清除掉自由基,達到抗癌、抗老化等預防疾病的效果,你覺得機率有多少?

(本文作者為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原文刊載於王惠珀《吃藥前,你必須知道的事》/天下文化 )

保健食品到底該不該吃?別再以身試「藥」_img_1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