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小病先去大醫院?SARS後,仍不見小眾醫療照護觀念 | 健康遠見
醫療

小病先去大醫院?SARS後,仍不見小眾醫療照護觀念

《吃藥前,你必須知道的事》
小病先去大醫院?SARS後,仍不見小眾醫療照護觀念

2003年,兩岸三地飽受SARS風暴威脅,在這場史無前例的防疫大作戰的過程中,政府長期漠視社區生活的代價,在此一覽無疑。政府再三呼籲民眾沒事不要去醫院,以增加感染的可能性,但罹患慢性病的親友臨時在住家附近找不到健保藥局,或社區健保藥局沒有慣用的藥物,仍不得不到大醫院拿藥,簡直是拿性命開玩笑。

SARS最大的「毒性」,或許未必是病毒本身,而是它所帶來的恐慌。記得那時某位防疫官員的父親罹患癌症,本來應該要到醫院複診,卻因SARS不敢上醫院,拖了好幾個月才敢踏進醫院,沒想到檢查時發現癌細胞已經擴散開,來不及了。這種因恐慌而造成的傷害,實在難以估計。

SARS就像個照妖鏡,照出制度的缺失與政策的錯亂,照出台灣陳痾已久的醫療問題,照出醫療體系失衡引起的社會問題,包括普遍缺少就地取材的生活智慧,迷信「大就是好」,什麼事都無限上綱,小病跑大醫院,追求國家級的服務。醫療專業人員也普遍追求大醫院做為執業場域,捨棄小眾醫療,漠視社區價值。

這樣的醫療生態,與理想的健康照護體系相距甚遠。眼見問題懸而未決,我忍不住撰文指出:

引起SARS的病毒在自然界占有一席之地,我們不必也不能期待牠會從地球上消失。我們心裡要有數,抗煞這件事我們不會全贏,但是也不能全輸。如果衛生習慣改善了,SARS只來一次,我們算是小輸;如果沒有心理重建,人民仍然活在恐煞之中,我們還是輸了;如果因為抗煞成功沾沾自喜,沒有從浩劫中長出智慧,醫療生態回復舊觀,我們肯定會大輸。

美國最暢銷的一系列書叫做《如何與疾病共存》,這種「該來的就要面對」的生活態度值得學習。往後的日子裡我們也要學習與疫情共存。我認為這不需要大學問,致勝之道也不取決於抗煞多努力,而是取決於我們有沒有改變生活習性。如果SARS啟動國人內省,建立新的生活秩序來壓縮病毒生存的空間,那我們算是小贏;如果新的生活秩序被深化,喚醒國人的醫療人文觀,那我們就是大贏。

SARS引起的社會恐慌,促成台大社會科學院與醫學院舉辦台大史上第一次跨領域研討會「後煞時代風險治理與社會重建」,因為這個危機突顯的不只是醫療議題,而是社會秩序與風險的議題!我以SARS作為引子,在研討會上提出〈社區價值—防疫的後勤思考〉,探討台灣潛藏的醫療問題及用藥危機,並提出生物戰需有戰略思維,健保如何讓台灣調結構,活化社區做防疫的後勤整備,落實公共衛生。

但距今十多年過去了,衛生署長遞換了八位,各政黨不是以抗SARS成功沾沾自喜,就是求神問卜心存僥倖,期待新興的敵人(H1N1,伊波拉等病毒)是個軟腳蝦,不要帶來威脅。我們完全看不到政府從抗SARS經驗瞭解到醫療體系集中的風險是什麼,也看不到政府在面對生物戰的戰略及戰術上,有什麼及早分散風險的準備及作為。

長照及轉診可有明天?

許多年過去了,賣場式醫療依舊嘲諷著台灣人一點都不高尚的生命,但我們仍看不到政府有聞聲救苦的打算或作為。如果經濟學大師克魯曼看到集中醫師/病人、集中處方/藥師、集中人流/風險的現象,不知還會不會說台灣的醫療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如前所述,眾多原廠藥商的祖國—美國,在1984年制定學名藥法,其立法旨意是「盡早讓人民有便宜的藥可用」,因健康保險給付之故,醫師都開學名藥。2005年,我國制定學名藥法的立法旨意與美國並無二致,怎麼到了2017年,國家立法保護原廠藥商,延緩學名藥上市?

如今,長照及轉診對社區醫療照護的需求日漸殷切,政府一面推長照,一面立法通過藥品專利連結阻擋學名藥上市。此舉只會讓學名藥失去市場競爭力,讓基層持續缺藥,轉診及長照也不會有明天。左手砍右手的施政沒有視野,格局拙劣到令人嘆息!

藥品係知識經濟產品。知識看不見,而看不見的危險最危險,於是落實人本照護成為臨床藥學的ABC。臨床藥學提倡醫療照護小眾化(ptient care rather than pharmaceutical care),分散服務才能預防及分散風險,只有人的照護,藥師才是名符其實的藥師。然而,台灣卻在走著畢業搶到醫院當藥劑師的老路。

只談產品安全(pharmacovigilance)已經過時。從產品安全轉型到風險預防的用藥環境建構(Pharmacovigilance Planning/Risk minimization Planning, PVP/RMP),從本世紀開始已是美國、歐盟及日本主導的國際藥政法規協和組織(ICH)引領的新思維,落實PVP/RMP的指引也陸續出爐,成為國際趨勢。

一個人的老後樂活,醫療照護的7-11在哪裡?

台灣是個標準的宅經濟社會。君不見物聯網搭配民生必需品的供應,促成宅經濟蓬勃發展的速度,遠遠超過許多先進國家,超商與人民共生共存已然成形,堪稱是宅經濟的優良範本。然而反觀我們的醫療政策,卻反其道而行,發展Costco式的集合式醫療,視社區醫療照護產業於不顧,因之衍生出不少問題。

國人喜歡看病,把去醫院當逛街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我們的平均就診率是15.2次/人年,遠高於OECD國家(5.9次/人年),而且數字還在逐年攀升;加上一般人迷信「大就是好」,小病不去診所,寧可跑到大醫院就診,健保政策又以保護醫院利益為要,要是半夜或週末病了,社區經常找不到醫生,還是得到大醫院掛急診。

何以發展至此?原因就在我第六章提到的健保制度。我們的健保設計,造成以藥養醫,門診成為醫院主業,讓人流(病人、執業者)、物流、資訊流集中。健保讓基層醫療萎縮,脣齒相依的社區照護亦跟著消失,而老人的無奈、親人的負擔,衍生的家庭及社會問題也正逐一浮現。

小病先去大醫院?SARS後,仍不見小眾醫療照護觀念_img_1

(圖片來源:Pexels Unsplash)

每個人都會老,都會生病,面對無力創造就近照護醫療環境的政府,親情將為每位為人子女者帶來不可承受之重。將心比心,思考如何準備當個聰明病人或老人,經營自我照護的環境,是逐漸從壯年步入老年的我們這一代人必須努力的課題。

一個人的生活需求是甚麼?醫療照護的7-11在哪裡?台灣人何時會有智慧就地取材,追求在地價值的健康照護?何時為自己經營小眾醫療照護圈,為自己建立起西方社會那種互相依存的、符合人性的、優質的社區生活?

(本文作者為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原文刊載於王惠珀《吃藥前,你必須知道的事》/天下文化 )

小病先去大醫院?SARS後,仍不見小眾醫療照護觀念_img_2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