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當我們覺得活著已經失去了尊嚴、認真思考生命意義、或自知生命已經走到盡頭的時候,會想選擇「安樂死」,這個生命議題始終是不分種族、不分身分地位皆須面對的。
看著照會單上寫的:「男性,55歲,病人向家屬提到不只一次想死,於是家屬(老婆)焦慮、不知所措,請心理師進一步給予心理評估及支持。」不是第一次看見這樣的照會原因,我相信這一定是在極大的痛苦下,病人才會對家屬說「想死」,一方面可理解家屬不知所措的心情,另一方面,也需要做好自殺防治工作,所以在優先順序上,會先訪視病人。
到了病房,阿龍沉默不語。面對沉默,我抱持尊重,完全只想了解眼前的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記得初診斷時,他並不是那樣令人難以接近,「你,還記得我吧?在半年前曾經跟你談過的心理師。」
「嗯,記得。」雖然我明白阿龍不想多談,只回應短短的語句,但看見他瞳孔裡的眼神如此沉重,彎著身體不太舒服的樣子,「你哪邊不太舒服?需要協助嗎?」,他說因為癌細胞轉移至骨頭,尤其尾椎部分很疼痛,幾乎是睡不好的狀態,而且還提到這半年來每天都覺得很累,也覺得治療很沒有意思,經歷身心的疲憊。
「拜託,可以讓我安樂死嗎,台灣安樂死到底合法沒?」阿龍一臉正經嚴肅地問我。「我想,如果不是很大的痛苦,你不會這樣問我。」看著他皺眉、全身疲倦、眼淚在雙眼裡打轉的樣子,我將身體姿勢向前傾關懷他,豪不猶豫地說,「放心哭吧,你安心地哭沒有關係。」
讓個案安心地哭泣,並讓他們說出心裡未流動的話及情緒,也是我心理工作的一部分,雖然不可否認每次都是揪心的。
阿龍開始流眼淚,用顫抖的聲音說,「活成這樣子真的很痛苦,治療藥物那些都好像騙人的一樣,醫師說我治療效果不佳,我在想,乾脆不要治療好了。人怎麼可以活成如此沒有尊嚴」,邊哭邊說這段話的幾分鐘裡,夾雜著哽咽和啜泣聲。
在身心煎熬的脆弱狀態下,我想先陪著他,讓他的情緒流動會好一些,也試著回應那個關於無力感與尊嚴議題的提問,「當然,我同意你說人活著就要有尊嚴,只是無奈的是你的疼痛好像讓你很不舒服,先跟我說一下目前的疼痛狀況好嗎?1到10分,你現在幾分痛了?」
「9分,醫師來巡房,護理師也有問,但是我都不想說話。」
「你都沒有說,這樣他們很難做疼痛控制,都痛成這樣子了,我猜你什麼都不想管,也不想繼續做治療吧。」
從阿龍的過去經驗可以明白他一向是願意吃苦的人,而「活著要有尊嚴」是他認為相當重要的事,這段罹癌治療過程是他目前人生裡,覺得最沒有尊嚴的事情。「我覺得這根本是在拖累家人,然後每天體力差,治療半年,每天都在累,也不知道能做什麼,連基本的覺都睡不好,活著要做什麼!」
兩次會談都看見他太太眼眶紅紅地陪在旁邊,盡力照顧,聽主治醫師說太太聽到先生想放棄治療,焦急得不知所措。
我同理他現在的生活品質很不好,也覺得自己沒有用的感覺,「你現在的存在,對於家人來說是有價值的。現在你的疼痛控制聽起來很差,也因痛所以睡不好,這部分會幫你跟主治醫師再溝通一下。我可以了解你說想放棄治療的感受,不過先把疼痛控制做好,睡眠可能會好一些。現在的你,因為痛到很有情緒,難免什麼都不對、越想越沒有意義,然後心裡越來越苦。」
我跟阿龍的主治醫師溝通疼痛控制,主治醫師也說會幫忙調整,「但你到時候也一定要學習跟醫師溝通。」阿龍終於點頭說好,並對我說了感謝。
我微微笑說,「我還會再來評估你的狀況,也陪你談談生命尊嚴,我知道這對你來說相當重要。」
心理師的臨床筆記
癌因性疲憊(Cancer-Related Fatigue,CRF)
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1998年即呼籲重視「癌因性疲憊症」,並在國際疾病分類編碼第十版(ICD-10)將「癌因性疲憊症」正式定義為疾病。
癌因性疲憊可能是長時間感到難以遏止的精疲力竭,身、心、靈都變差的一種主觀狀態,這種疲累不能藉休息而恢復,且通常在治療結束之後仍會持續,當知道自己或是照顧者有癌因性疲憊的狀況而形成「厭世」的感覺,建議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輕度的癌因性疲憊症,可透過飲食營養、運動等改善,建議每周應做150分鐘有氧運動,並再考慮是否需要找身心科醫師、心理師、營養師等其它專業共同協助。
• 與一般疲憊的不同
每個人都會有累的時候,但一般的疲憊通常是自己可以預期的感受,且絕大部分都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累,適當的休息可以解決此問題。
癌因性疲憊則是由於平常就缺乏能量,是一種異常或過度的全身性疲累,無法藉由適當的休息或睡好覺來紓解,疲憊有可能是急性的 (持續一個月或以下)或慢性的(持續一到六個月或以上),但無論時間長短,這樣的疲憊往往會影響到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品質,造成心理上的無力感。
•「癌因性疲憊」的症狀
將近八成的癌症患者會有疲憊症狀,尤其是有接受治療的患者。疲憊症的成因相當複雜,包括生物性、心理性或行為上的原因,癥狀有疲倦、耗竭感、無力、無法運動、缺乏能量、虛弱、很愛睏、憂鬱、動作遲緩、身體沉重等。
當出現了「自殺意念」
親愛的,當你出現了自殺意念想法,想必經歷了一段無奈、無助的心情,這時可以尋找信任的人說出自己的感受,另外,在無助時也可先詢求免費的心理諮詢服務,比方衛福部安心專線 0800-788-995 或撥打生命線 1995、張老師 1980。
• 若身為家屬聽見病人提及「想要死」的言語,不要先急著給予批判或建議,而是先傾聽給予關懷,並密集陪伴在旁,立即轉介給專業的心理醫療人員。
(本文作者為童綜合醫院癌症中心心理師;原文刊載於江珈瑋《在還能愛的時候》/幸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