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基本裝備不可少!走入大自然的行前準備 | 健康遠見
健身

基本裝備不可少!走入大自然的行前準備

《自然心秘境》
基本裝備不可少!走入大自然的行前準備

親近大自然是一項戶外活動,無論是登山、健行還是郊遊,都異於都市及室內活動。因此在出發上路前,須有一定的行前準備,才能走得安全與盡興。本書介紹的步道都是一日以內可完成的輕裝旅程,較之多日的重裝登山行程單純許多。但即使如此,基本的裝備配備與常識知識,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以下做個簡要說明。

•  裝備與服飾原則

半日行或一日行要帶什麼樣的背包?背包裡面該裝些什麼裝備?登山健行運動以雙肩背包為主,空出雙手才方便攀登,身體的重心也較平衡。背包容量可選擇10L到45L的小型或中型背包,舒適好背、有簡單的背負系統即可。一般所稱的單日包或攻頂包,雖然沒有背負系統,仍然可以使用。

背包裡必帶的基本裝備包含飲用水、食物、行動糧、雨具、頭燈或手電筒、地圖、指北針、手機、保暖禦寒衣物、哨子、個人藥品與急救包、錢包與身分證件。視個人需要加帶的參考裝備則有登山杖、護膝、手套、太陽眼鏡、保溫瓶、GPS定位器、遮陽帽、防曬乳、備用電池、相機、綁腿、背包套、備用衣物、地布、爐具、鍋具、瓦斯罐、碗筷、防水大塑膠袋等等。

其中,雨具以兩截式雨衣為佳,小飛俠或風衣式雨衣較容易勾破或造成行走不便;隨身帶雨傘既可防小雨,也可以防曬。在掌握路線與方向上,可運用GPS定位器而導航;智慧型手機可使用登山專用的APP、輔以GPS衛星定位來導航,APP可下載離線地圖與軌跡檔,例如Oruxmaps、綠野遊蹤都是不錯的APP。使用傳統紙本地圖時,要與指北針合併使用,以辨明方位。電子導航或紙本地圖導航可擇一使用或兩者併用。在研判路線時須留意是否位於正確方向、是否有叉路、地形地貌是否吻合,愈是精確詳盡的紙本或電子地圖,愈能保障行進路線的準確性,大大減低迷路機率。

步行時的服飾原則,鞋子要挑選登山鞋或健行鞋,鞋底首重防滑耐磨,鞋身要舒適合腳。尺寸方面,試穿時綁好鞋帶後,後腳跟還能伸入一根手指的鞋子最適宜,穿著這種稍大尺寸的鞋子較不容易頂到拇指或是磨腳起水泡。若選擇雨鞋,則可添加雨鞋三寶──鞋墊、護踝、厚毛襪,來增加腳部的舒適度。

身上穿著的衣褲,上衣採取洋蔥式穿著,又稱三層式穿著,也就是將衣服分成外中內三層,隨身體及天候狀況彈性穿脫,保持身體溫度。內層以吸濕快乾透氣的排汗衣為佳,能迅速排出汗水,防止身體因悶汗而變得濕冷,排汗效果差的棉質衣物為大忌。中層為保暖衣,聚酯纖維製成的刷毛衣同時具有保暖和快乾功能,也可以選擇羽絨衣。外層為防風防水外套,Gore-Tex材質或其他廠牌研發的防水材質皆具有防水、透氣、防風機能,讓身體常保乾爽。褲子通常選擇排汗透氣的彈性布料,冬季可加入保暖功能,休閒長褲、壓縮褲、緊身褲都是選項,牛仔褲與短褲並不是適合的健行穿著。

基本裝備不可少!走入大自然的行前準備_img_1

圖/山林地形多變,須運用不同的步行技巧,上坡時宜保持均速,配合呼吸,下坡宜放慢速度。

•  糧食與水分攝取

登山健行會消耗大量體能,路程中的糧食補給和熱量補充相當重要。一日以內、天黑以前可完成的行程,在食物準備上較為簡單。通常早餐如常,中餐以簡便的乾糧為主,例如飯糰、麵包、饅頭、吐司、粽子等等。而在行進過程中,正餐與正餐之間,可吃些隨手可取的行動糧,少量多餐,隨時補充體力,不要等到饑餓極了才攝取營養,以免身體因過度疲勞而食慾不振及影響行走安全。

行動糧通常為熱量高、易消化、具飽足感的食物,如水果乾(葡萄乾、芭樂乾)、堅果類、巧克力、能量棒、餅乾、肉乾、果凍包、黑糖塊等等。此外,為了預防抽筋,要補充鹽分及電解質,讓身體維持電解質平衡,酸梅、鹽糖、鹽巴、香蕉、運動飲料都是好選擇。預備糧也是必要的,也就是在原有正餐份數外,多準備一兩餐糧食,若行程延誤或迷途時,才有緊急糧食維持體力。

如果是攀登路程較長的中級山或郊山縱走,也可自備爐頭瓦斯鍋具,煮些熱騰騰的食物,保持身體熱能。在冬天爬山,熱飲尤其重要,帶個保溫瓶上山飲用,可迅速暖和身子。水分的攝取原則也是少量多次,一次喝幾小口,含在嘴裡久一點,避免牛飲,以保持水分吸收的最佳效能,及防止因大量排尿而致流失電解質。

•  山林與健行常識

登山健行知識層面廣泛,平時可多多汲取常識,暸解自然生態與身體的奧妙,及增加自己在山林中的穩定性。一般來說,地理地質常識有助於判斷路徑狀況與周遭環境,例如行走於稜線或溝谷、岩壁攀爬或泥土山徑、涉溪或不涉溪,不同的地形帶來迥異的體驗,亦需要多元的步行技巧。迷路常識至為要緊,以台灣陡急的山林地形來說,迷路時切勿下切溪谷,一定要記住下溪谷是大忌,最好留在原地等待救援,若無通訊則可上到稜線通報,也利於被發現。等待期間要注意環境及身體的保暖,防止失溫。

醫療常識像是遇到跌倒受傷、蜂螫蟲咬、高山症或失溫時的處置。動植物常識比如認識有毒植物、了解蜜蜂與蛇類習性、面對野生動物時的反應等。地圖定位方面,以往使用地圖與指北針,現在多利用GPS衛星定位系統,有助於判讀所處位置及行進方向。步行常識包含上坡與下坡技巧、休息步的運用、登山杖的使用。例如上坡時宜保持均速,步行節奏配合呼吸韻律;下坡宜緩,重心放低,運用大腿內外側肌肉,左右輪流側身下坡,才能好好保護膝蓋。

暸解身體關節與肌肉群及適度的訓練,更是重要環節。例如訓練大腿的股四頭肌可以保護膝關節;常從事游泳、慢跑、騎單車等有氧運動,可提升心肺功能,對於坡度爬升及登山體能相當有益。登山前做暖身運動和筋肉伸展,可減低運動傷害;登山後的緩和運動,可以緩解肌肉緊繃或酸痛。各種有氧運動、肌耐力運動和柔軟活動都可以幫助自己爬得更健康,走得更長久。

•  天候與路線選擇

出發前,一定要看天氣預報,尤其是山區預報。遇到颱風及豪大雨預報則停止上山;小雨、陰天、晴天則慎選山區和路線,需要攀爬裸岩崖壁或土質鬆軟的路線,避免雨天及雨後造訪;四季也會影響步行的舒適度,春季天候不穩,卻是賞花好季節;夏季留意颱風,選擇有遮蔭、濱水、透風性強的步道較舒爽;秋季是一年當中最好的爬山季節,仍須留意秋颱;冬季吹襲東北季風,迎風的七星大屯山區、東北角、海邊較為濕冷,愈往西部及南邊則愈溫暖,仍然適合健行活動。

每條山徑和步道都可區分為不同的難易程度,每個人都需要瞭解自己的體能和技術程度,來決定適合的健行路線。這個過程得要循序漸進,理性判斷,切莫因無知而貿然上山,或妄闖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路徑。拜訪大自然之前,客觀審慎地評估天候、環境,及自身程度,近期或當天的身體狀況都要考慮進去,做好萬全準備,將去處告知親朋好友,穩健地踏出每一步,該撤退時毫不留戀,才能開心地享受大自然,平平安安回家。

(本文作者為登山年資15年的藝文工作者。原圖文刊載於周倩漪《自然心秘境》/天下文化)

基本裝備不可少!走入大自然的行前準備_img_2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