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從根本病因處理,中醫治療小兒過動症有一套! | 健康遠見
養生

從根本病因處理,中醫治療小兒過動症有一套!

【專家觀點】
從根本病因處理,中醫治療小兒過動症有一套!

(圖片僅為情境配圖)

一位母親帶著小孩前來求診,表示:「我的小孩已經小學五年級,每次帶他上學時,只要有他的同學、同學家長或老師靠近,我就感到害怕,怕他們又要抱怨我小孩的不好;每每收到老師聯絡簿的叮嚀,就覺得很抱歉及羞愧,好像故意沒有把小孩教好。但我已經認真盡力教了,但他就是愛講話、喜歡干擾別人、頑皮、不好好寫作業、做事拖拖拉拉、易和同學吵架、不聽老師的話,不管我用鼓勵的或打罵,卻一點效果都沒有,搞得自己快崩潰了!!」

「過動症」的全名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又可細分為以下三種類型:一、以注意力不足為主型(時放空)、二、過動及衝動為主型、三、上述兩種的混和型。也是最常見的兒童情緒衝動之行為疾病,嚴重影響兒童的認知、學業、行為、情緒及社會功能。其中也涵蓋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縮寫為ADD)。其特徵是「難以控制自身的言行舉止」、「容易放空,難以專注」或「過度的活動」且不符合患者年齡該有的成熟度。

在臨床上「過動兒」需要滿足9項臨床症狀中的6項,持續達六個月以上,同時年齡也必須在國小以上,且會在兩種以上場合出現(例如:社交、課業、學校、家庭、休閒活動等),會因專注力方面的問題可能影響兒童患者的在學表現。造成 ADHD 的原因目前雖然沒有定論,但是主要問題是來自腦部額葉皮質下迴路的功能異常、基因、環境等有關。西藥治療以中樞神經興奮劑為主要用藥如:利他能,但有其副作用。

「過動症」在中醫古籍中沒有此病名記載,根據臨床表現可歸屬於中醫「風證」、「煩躁」等範疇,煩躁即指心中煩熱不安,手足躁擾不寧的症狀。本症始出《內經》。《類證治裁》云:「內熱為煩,外熱為躁,煩出於肺,躁出於腎,熱傳肺腎,則煩躁俱作。」病因病機可從心、肝、脾、腎四個方面去探討,中醫介入的優勢在於,經由四診合參,找出病因病機後,可以從最根本的病因做處理,而不是只有症狀控制,也可避免長期服用西藥產生的副作用。

中醫醫治過動兒-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症,因隨證治之所以治療效果顯著,沒有副作用,並可起到增強兒童的體質,全面調理的作用。其中常用治療方《醫方集解》「天王補心丹」:「終南宣律師課誦勞心,夢天王授以此方,故名」,經研究有學者認為,此方是唐朝高僧道宣所創,針對念經老是坐不住的小和尚來使用天王補心丹,能夠紓解並穩定情緒,也可用於治療過動兒。方中生地滋陰清熱以安神為主;玄參,天冬,麥冬,滋陰並助生地滋陰清熱為輔;人參,茯苓益氣以安神;丹參,當歸養血以安神;柏子仁,遠志,五味子,酸棗仁養心寧心安神皆為佐也;桔梗載藥上浮。諸藥合用,共成滋陰清熱安神之劑。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很易分心,喜歡追求新鮮的事物和感官刺激,一旦進入網路世界,就很容易沉迷於其中,很快就忘了原先要處理的事物。尤其是電腦遊戲因為有豐富影音畫面、其聲光效果強烈,再加上遊戲本身的設計,可獲得立即的回饋和成就感,輕易吸引其注意力,因此網路及3C產品成癮性乃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需特別注意的問題。建議家長多安排小孩多做活動量大的戶外活動,除了消耗多餘的體能也能促進肢體的協調及平衡,如打球、溜冰、騎腳踏車、打拳(動中有靜,在活動中培養專注能力)等;要避免安排過份專心的靜態活動,因為孩子本身活動量大,若根本無法完成,反而增加了父母及孩子的挫敗感。

按摩保健穴位

•  百會穴

位置:約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

功效:平肝熄風,安神,醒腦,開竅,明目。

•  太溪穴

位置: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功效:益腎、降火。

•  太衝穴

位置:足背第1~2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當行間後二寸。

功效:平肝熄風、清熱利膽、穩定情緒。

上述三穴平時可用指尖輕按至酸張感即可,以利改善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的症狀和情緒衝動,穩定並提升腦部發育。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台灣中醫美容醫學會理事長、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