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和維生素D對維護骨骼健康十分重要,每日應補充足量鈣(每天1200毫克)和維生素D(每天800國際單位),以防治骨鬆。骨折後骨折部位會出現血腫塊,形成骨痂(新生骨組織)並進行礦質化作用,然後經骨再塑作用形成真正骨骼。此過程需鈣參與,骨痂礦質化完善才能使骨折修復完整;缺鈣和維生素D會對骨折癒合造成負面影響,影響骨折癒合,因此骨折病患需攝取足量鈣和維生素D,才能重建骨骼結構,尤其是對骨鬆病患而言更為重要。
臨床上有關鈣和維生素D是否直接影響骨折癒合的研究不多,因而鈣和維生素D對骨折癒合的效益尚無實證醫學的共識。臨床報告指出,骨鬆老年病患的骨折癒合所需時間,與常人相近;動物試驗指出,即使飲食缺鈣和維生素D,骨鬆大鼠加上缺維生素D飲食,及腸道鈣吸收不良的大鼠,其骨折癒合過程都與對照組無異,導致一些謬論,致使先前治療骨折病患,大都注重於手術及器材,卻忽略補充鈣和維生素D的重要性,臨床實務作業上應多注重。
其實研究證實,缺鈣和維生素D的病患,其骨折癒合後的骨品質,遠不如年輕人的正常骨痂癒合結果。研究證實,飲食缺鈣時,骨痂的礦化結果變差,骨痂量減少,骨品質變差,且力學強度減弱,這些都使年老骨折病患較常出現骨折併發症和骨折不癒合;骨鬆病患的骨折後修復不佳,可能與鈣和維生素D缺乏有關,尤其平日攝取的鈣量和維生素D不足的骨鬆病患,更需補充足量鈣和維生素D,才能有利於改骨折修復。
骨折後應補充足量鈣和維生素D,另一個重要的理由是,骨折後會出現創傷後骨流失。在2018年6月的Eur Cell Mater. 中,德國學者指出在骨折後全身骨骼都會出現骨流失,包括骨折部位、骨折鄰近部位、以及遠處骨骼,加重骨鬆情況,並增高再次骨折的風險;引起創傷後骨流失的原因,包括活動量減少,鈣補充量減少,和骨折後發炎狀態等。研究證實,因為骨骼是體內的最主要鈣源,在骨痂礦質化過程中都需鈣,骨折後人體內副甲狀腺素增高,即使未發生骨折的骨骼,其內部破骨細胞也會增多,且功能活化,增加從骨骼內釋出鈣來供骨痂進行礦質化。若是病患原先的鈣和維生素D即已不足,其副甲狀腺素濃度會更高,來促進骨吸收。因而若未攝取足量的鈣和維生素D,雖然未明顯影響到骨折的癒合時間,但卻使其他骨骼發生顯著骨流失。
年輕人的這種短暫骨流失現象,在骨折癒合後通常會慢慢復原,可是年老骨鬆病患發生骨折後,其骨流失情形會持續多年,且未能復原到骨折前的情形,其失量依部位和時間而異,骨折後12個月時流失量高達2-5%,有些研究證實經過5-6年後,骨量只能復原一部分,這些都會增高病患發生再次骨折的風險達3倍。
因此,對於鈣和維生素D不足的骨折病患而言,補充鈣和維生素D具有治療的潛在效益,且經試驗和臨床證實,補充鈣和維生素D改善創傷後骨代謝,改進骨痂的癒合成果,減少骨折後的骨流失,降低再次骨折風險。
(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