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圖片僅為情境配圖)
為什麼台北榮總在神經內科所設的是稱為「記憶特別門診」?該院的老年精神科則是設「記憶門診」?他們為什麼不稱為「失智症門診」?
場景一:琴芬發覺大學教授退休多年的父親最近常常將皮夾及銀行存摺藏起來,事後又說是她偷走的,她覺得不妙,趕快託人幫忙為父親在大型教學醫院掛神經內科的一位名醫,但進入診間,醫師一提到失智症這名稱,父親就立即大怒,認為是在侮辱他,他表示,他是大學教授,怎麼會是失去智慧的人,還好這位名醫見過許多類似場景,急忙說這裡是「記憶門診」,年紀大了,難免忘東忘西,看看記憶力如何。
場景二:淑媛的母親是從十四職等文官退休多年,過去也是畢業於頂尖的國立大學,退休後每天花半天以上的時間畫油畫,最近不但不畫了,當父親出去與朋友聚會,晚一點回家,她懷疑父親在外頭有小三。他們決定要帶母親就醫,告訴母親要帶她去醫院看看是否罹患失智症,母親號啕大哭,打電話告訴親友說,全家人連手要陷害她。
日本早已於2004年改稱為認知症,香港也在2012年改稱為認知障礙症、或是腦退化症,連上海在今年4月都明文指稱,使用失智症、老年癡呆症都是歧視性用語,應使用認知症,唯有台灣無視民眾對使用失智症的觀感,更奇妙的是醫師,他們在行醫過程是站在第一線,最清楚民眾的反映,靜悄悄的改掛上「記憶門診」,拿掉原本的「失智症門診」,或是在神經內科中,不再強調失智症這名稱。
讓人費解的是衛福部,非但堅持使用失智症名稱,還擅自更改國際組織的名稱,及該組織所推展的活動,全都掛上衛福部所喜愛的失智症的名稱,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組織在英文中明明是使用Alzheimer's Disease阿茲海默症,衛福部卻硬是將人家的組織名稱改為衛福部所喜愛的國際失智症協會。
更諷刺的是該組織於每年9月所推動的阿茲海默症月活動,衛福部大剌剌的召開記者會說明,配合國際失智症協會來推動失智症月活動,還說要為這疾病去污名化,不知衛福部是否看過該組織說明阿茲海默症月緣由的網頁。
在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的網站中,明確說明該組織所發起的是國際阿茲海默症月(World Alzheimer's Month)活動,目的在呼籲各國政府及社會大眾重視阿茲海默症的預防、治療及照護工作,克服社會對阿茲海默症的汙名化及標籤化,提昇民眾對阿茲海默症的認識,這活動開始於2012年,今年是第七年,並在每年9月21日訂為國際阿茲海默症日。
活動目的是為這疾病去污名化及標籤化,衛福部卻動用近千萬預算,去做違背活動目的的事:使用失智症月,污名化這疾病,完全漠視民眾的權益與觀感,任意更改國際組織名稱,不知這一切所為何。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曾提出的翻譯理論,又稱「三難原則」,是出自於嚴復譯著《天演論》中的「譯例言」,其講到:「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就算衛福部對Alzheimer's Disease或是Dementia Disease兩字的翻譯無法做到信、達、雅,至少前者可就音翻譯成大家所使用的「阿茲海默症」,後者則應考量民眾對這中文名稱的認知與觀感,可參考日本、香港等使用漢字地區的翻譯,或從疾病原意去思考,是腦退化性症候群,請勿再使用失智症這名稱。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