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載,有兩位多年好友因支持不同的市長候選人,結果餐聚時發生口角,最後不歡而散。一方回去透過社群軟體Line留言「XXX當選那一天就是你的忌日」、「你會有報應,你死在路邊都不會有人救你」等字語,造成另一方心生不滿去報案,結果依恐嚇罪移送偵辦。
其實每當國內有大型選舉時,類似的案例並不少見,可能發生在同事、親友、鄰居之間,有的夫妻還為此鬧到離婚,實在是很誇張。除此之外,許多人因政治狂熱,過度關注選情變化,在情緒大幅波動下,開始出現失眠、腹瀉、胸悶、頭疼、暈眩、腰痠背痛等身心症狀。而有精神疾患者,更可能受到外界刺激的影響,進而病情復發或惡化。
隨著投票日的逼近,各黨派的造勢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加上電視媒體大幅播放相關新聞,相信上述「選舉症候群」纏身,也就是因熱衷選舉活動而壓力失調的人會越來越多。雖然選後普遍能逐漸恢復正常,但少數民眾可能會因結果不如預期而有激動、沮喪、悲傷、失落和生活作息紊亂等情事,甚至自我傷害,狀況嚴重到需就醫治療。
為避免「選舉症候群」的傷害發酵,提供幾點建議作為參考:
一、人的情緒和思考方式與內容有關,故一個人可經由調整認知來控制情緒的變化,即學習以合理的想法(如勝敗乃兵家常事,給別人機會做看看也無妨)代替非理性的信念。隨著選舉結果的揭曉,若當事人抱持悲觀、消極、偏激的信念,自然引發失常的情緒、行為結果。
二、切勿持續暴露在選舉氛圍中,最好睡前預留一個小時關掉電視和網路,讓自己能夠充分休息,以保持個人最佳體力與精神狀態。當然也要均衡飲食,多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提升身體因應壓力的正能量。
三、從事休閒活動(如唱歌、打球與看電影)或適度的肢體運動或肌肉放鬆訓練,使轉移注意力,以有效紓解自己的壓力;例如坊間常見的有氧體操、氣功、坐禪、冥想、瑜伽術等,都是調和情緒的好方法。
四、遠離菸、酒,必要時主動尋求協助,徵詢心理衛生專業的意見,適量服用醫囑藥物,例如安眠藥、鎮定劑、抗焦慮劑、肌肉鬆弛劑等,此舉或多或少具有緩和情緒的功用,但應避免過度依賴或使用成癮。
在關心選情,熱情投入的同時,也要懂得量力而為、適可而止的道理。畢竟選舉是一時的,健康卻是一輩子的,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選「凍不凍蒜」還算其次,若為此失去了健康,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