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骨質疏鬆症病患經常發生脆弱性骨折,臨床上引起骨折的風險因子很多,但臨床上發現許多骨折病患同時罹患失智症,病患的認知能力與生活自理功能都減退,無論在治療和復健的成果上,都嚴重受到影響。
失智症是神經退化性疾病,症狀輕微時常會被人誤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而延後治療時機。失智症會導致語言能力、思考判斷力等認知功能和行為能力退化,自我保護能力變差,在居家活動上主要以保護為主要目標,限制病患的活動量,使其運動量減少,體能減退,多項因子常常增高跌倒風險,約70~80%失智症老人每年至少會跌倒一次,骨折風險增高為一般人的3倍。
一項英國回溯世代研究發現,在8036名失智症病患中(含63.9% 女性),追蹤2.5年期間,共2500人曾發生跌倒(佔31.1%),1437人發生骨折(佔17.7%)。統計分析結果顯示,預估跌倒的顯著因子包括年紀、女性、身體疾病、先前曾跌倒病史、血管性失智症,鄰居隔離,獨居,以及居住環境障礙、少數族裔人士(如加勒比裔比亞裔)。但藥物(包括精神科用藥、重鎮定劑),神經精神症症狀、認知功能(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scores),或其他功能問題,未能預估跌倒。骨折的預估因子與跌倒因子相似,可供有失智症患者的家屬參考注意。
目前住在護理之家的失智症病患越來越多,若這些病患發生髖部骨折時,手術與否會造成何種影響?徵諸國外的臨床經驗,可供參考。美國學者曾報告3083位因嚴重失智症而住院於護理之家的髖部骨折病患,接受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的臨床結果比較。病患平均年齡為84.2歲;女性2441位(79.2%),可以行走者共 879位(28.5%),接受手術治療者2615位(84.8%);在為期6個月的追蹤期間,接受手術組的死亡率為31.5%,而未手術組為53.8%。存活超過六個月的病患共2007 位,其中手術組的疼痛率為29.0%,未手術組為30.9%;手術組發生壓瘡者為11.2%,未手術組則為19.0%。存活者仍維持行動能力者不多,其中手術者佔10.7%,未手術者佔4.8%。可見因失智症住院而發生髖部骨折的病患,在情各許可下,仍建議手術治療,因為接受手術後的死亡率和併發症,仍比未手術者低,且功能和症狀的預後較佳,對於照護品質也有很明顯的影響。
實際生活中,失智症病患發生骨折之後,可能由於過度保護而限制病患的活動,如此可能會加速肌少症和肌力減退,會更加重或加速病情助展,尤其是需臥床的病患,導致更失去自理生或步行的能力。臨床上仍應詳細審查健康相關因子,建議並落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D和鈣,及適量運動,注意環境和社會經濟因子對失智症患者跌倒和骨折的影響,才能改善失智症和髖部骨折的照護品質。
(圖/Shutterstock Toa55)
(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