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擁有美好的第二青春,除了有強健的身體,身心狀態的準備同樣重要。退休之後的心態、人際關係轉變,都需要重新調適。
一般退休年齡是65歲,有人早、有人晚,更有人說人生70才開始,退休後的生活規畫更為重要。普遍志工團體都只見女性,男性極為少數,新北市松年大學講師鄭月卿說,退休後生活沒有重心,失去在職場上地位、專業,待在家裡女性變成黃臉婆、男性變孤僻,參加課程可以獲得自我肯定,而夫妻共同找興趣,也讓退休後婚姻更加融洽。
男性拒成長,多因放不下身段
在銀行擔任主管職的吳經理,兩年前要退休時,妻子慌張的說「丈夫要退休了好可怕!」鄭月卿告訴她,可以到婦女會擔任志工,但吳經理卻礙於成員多為女性而抗拒。婦女會舉辦多項活動,吳經理又喜好攝影,鄭月卿說,有活動就請他擔任攝影師,照片分享給會員而獲得讚美,不僅獲得成就,也從此融入團體擔任志工。
鄭月卿說,男性在職場普遍職務地位高,以新北永和區婦女會為例,許多軍職人員退休後仍把妻子當阿兵哥,造成55到75歲離婚率偏高,因為夫妻雙方沒有共同興趣,女性退休後走到戶外再度成長,男人退休後拒絕接觸人群、拒絕成長,最大原因是無法放下身段。
遠離老人憂鬱,退休要有舞台
雙和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李耀東說,退休後生活沒有重心,有人在初老期就出現嚴重老人憂鬱症,尤其男性更為嚴重。
李耀東表示,醫學統計老人罹患憂鬱症,女性高於男性;但臨床上,60到65歲初老期,較常見男性求診。因為相較於男性,女性須面對工作、家庭、子女等多面向,男性則多半負擔家庭經濟,在其他方面花費心思較少,退休衝擊大於女性。因此屆齡退休時,一定要提前規畫退休生活,除了養成運動習慣,也要走出家門進行社交活動。
鄭月卿也強調,每個人退休後還是要有「舞台」,並且夫妻共同參與最佳,妻子不用緊張趕著返家煮飯,還能增加共同興趣,提升生活樂趣,尋找第二青春。
(圖/Shutterstock TAGSTOCK1)
少了工作壓力,更能盡情揮灑
看別人的退休生活很精彩,自己卻期待又怕受傷害,如何邁出步伐?鄭月卿舉例,一位媒體從業人員阿慧,在職場時永遠跑第一線,卻因壓力造成甲狀腺亢進,只好退休養身體。阿慧進到婦女會,發現自己會跳舞,開始投入舞蹈,至今十餘年還擔任小老師教導其他人,她說「這10年是她最快樂的時光」。
鄭月卿也說,阿慧本來就有主持的能力,過去舉辦大型活動就由阿慧擔任主持人,但活動主持也有壓力,卻與退休前的壓力不同,這樣的壓力是一種樂趣,過去會因為工作壓力有情緒不穩定狀況,退休後找到舞蹈興趣,至今沒有再復發。
李耀東指出,很多人退休後不肯外出參加活動,歸咎於糖尿病、血糖、血壓等身體病痛,但根本問題是情緒憂鬱,藉此放大身體感受,其實這類病痛按時服藥治療皆能控制,別讓疾病限縮了社交生活。
嘗試沒做過的,開發新的潛能
很多人年輕時沒有培養興趣,一旦退休,一時間不知興趣在哪,應如何找出方向?鄭月卿認為,找尋興趣需要誘因,給予舞台就會練習,就會發現自己的天份與興趣,建議先接觸社團、松年大學,查看有什麼課程,並從中嘗試瞭解自己的興趣。
鋁窗老闆退休的李後存,過去跟客戶唱歌都是「拍手隊長」,而現在,畫上舞台妝容也不害羞,11月參加弘道老人基金會的仙角百老匯活動,練習8個月就登上小巨蛋舞台表演。他說,與退休前完全不同,生活也更有意義。
鄭月卿舉例,現今許多職業婦女忙於工作沒辦法烹飪,甚至覺得做菜很困難,退休後不知道自己專才、興趣在哪裡,嘗試烹飪課後才發現自己有煮飯長才,因此多方嘗試學習不同領域,才能找到自己的第二青春。而第二青春不須再賣命,只要放下身段、盡情享受過程。
交友不設限,拓展朋友圈
鄭月卿指出,男性退休後較難認識新朋友,需要旁人協助引導、創造機會,可以參加共餐、同樂,這是比較有機會認識好朋友的地方,並投其所好協助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自然就會融入團體生活。
楊姓工程師過去幫忙婦女會維修電腦,並成立科技公司擔任董事長,雖著時代進步,年輕人都具備修電腦的能力,也讓公司生意規模縮小。楊董事長選擇退休,但熟悉3C產品的他,擔任志工開班授課「如何使用手機」,包含拍照、設定,也藉此找回年輕時的攝影興趣,不僅教婆婆媽媽攝影,更帶婆媽團到彰化外拍。
(首圖/Shutterstock Twinsterphoto;本文轉載自2018.11.18「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