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志工」係指那些本著志願服務的精神,不計有形的報酬而實際付出時間、財務、勞力和知能來協助他人者。近期衛福部公布的調查資料顯示,全國領證的志工超過105萬人,換算總人口約5%,比例似乎不高,但如果以15歲以上,曾參與志願服務者來看,人數就高達5百萬,且與過往比較起來,有逐年攀升的趨勢。至於服務類型則是包羅萬象,主要為社福、環保、教育、衛生保健與文化。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只有退休的銀髮族才有閒有錢做志工,甚至覺得長時間做事不拿錢是傻瓜的行為。但統計發現,近5年來國內18至29歲年輕志工的人數均居領證志工各年齡層之首。更重要的是,從事志願服務的工作雖是無償行善,但諸多文獻證實,當事人在付出、奉獻的過程中,自己的身心健康也能從中受惠。
究竟擔任志工對本身的健康福祉能帶來什麼好處呢?簡介如下:
• 提高自信:專家指出,在幫助、照顧別人的同時,對自己也會產生正面的觀感,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有價值的人,進而比較容易對自己感到滿意,變得更快樂。另外,來自他人的稱讚、鼓勵、肯定、感謝都是一種回饋,可以強化自信。
• 降低壓力:研究發現,在志工團體中所獲得的社會支持,例如情感上的支持、關懷、建議、引導、勸告和具體協助等,有助從事志願服務工作者減少因壓力帶來的負向情緒,消除寂寞和無力感,在人際關係間的歸屬感和滿足感也提高。
• 改善血壓: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的學者曾針對1164位年齡介於51至92歲的民眾進行長達4年的追蹤調查,結果一年從事志願服務工作超過200小時者,未來罹患高血壓的風險竟下降40%,而且與社會互動頻繁,更有助心臟健康。
• 預防失智:研究發現,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未來罹患失智症的機會,其相對風險可減少約4成,而孤單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則增加2倍以上。從事志願服務工作常會接觸到許多人,這種人際互動對大腦的刺激與活化具強烈效果。
• 延年益壽: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學者曾針對一萬多名民眾進行調查,結果平時有當志工者比未曾當志工者活得久,且隨著每個月志願服務時數增加,當事人往後的死亡風險也會降低,但要有此效果出現,前提是出發點得為「利他」才行。
正所謂「好心有好報」,當志工可說是助人又自助,想知道如何加入志願服務的行列嗎?建議不妨利用網路資源(如「內政部全球志願服務資訊網」、「台灣公益資訊中心」與「中華志願服務推中心」等)或到各縣市政府社會處洽詢,當然請親友介紹或去有興趣的社團、機構毛遂自薦也行。但要記得當志工需量力而為,評估個人的條件和健康狀況是否足以勝任,不能只是一頭熱。
(本圖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