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個小說作者,我曾經構思過一篇幻想小說,在某個似曾相識的城市裡,中年人全體消失了,那會怎麼樣呢?只剩下孩子、年輕人與老人,這世界會變得更好還是更壞?如果是幻想小說,當然不必去思考,中年人都到哪裡去了;可是當我環顧現實世界,注視著身邊許多人,中年人到底在哪裡呢?
我的學生剛滿30歲,他在LINE群組宣稱已進入「初老」了,加班兩天就掛上了黑眼圈。我的朋友43歲,她說為了抓住「後青春期」的尾巴,於是購買了健身房的核心肌群鍛練密集課程。55歲的好姐妹說為了不顯老態,她投資了一付多焦眼鏡,不用轉換角度,就能毫無視差的看遠看近,瞬間忘記了自己已經「年老」。
無論是青春或老年,年齡的狀態當然是自由心證,沒有準則的。但我發現,現代人不是把自己看小了,就是把自己看老了,青春到老年之間的階段,像個斷層那樣,極有默契的略過不表。於是,在這個時代,中年人的消失並不是幻想小說,而確實存在於我們的意識裡。
當國人平均年齡超過80歲,35歲到65歲稱之為中年,應是合情合理的吧?然而,這個年齡層的人不大願意貼上中年標籤,恐怕是因為長久以來「中年形象」缺乏美感,無法令人憧憬吧。「中年危機」「中年失業」「哀樂中年」,引發我們聯想的中年詞彙,都有些欲振乏力,誰也不想對號入座。
因為卡住了,停下來才能把自己看清楚
媒體拍到昔日的男性偶像,便奚落寫道:「如今身材走樣,不復當年,已經是一位中年大叔了。」至於女性偶像,只要有點年紀,妝容不夠嚴整,便立刻被形容「飄出大嬸味」。大叔、大嬸,毫無疑問就是中年人,卻在這個年代成了一種譏誚與訕笑。這些年來因為出現了李宗盛這類的大叔,魅力有增無減,於是,「大叔」由黑轉紅,身價看漲。卻不知要到什麼時候,「大嬸」才能逆轉勝呢?也許法國總統馬克宏的夫人布莉姬特‧瑪麗能發揮一點作用?然而,那畢竟是妻憑夫貴的例子,單身的中年女性,或是憑藉自身能力闖出一片天地的女性,顯然並不適合「大嬸」的稱謂,需要新的思維重新定義。
當我年輕時,睜著思無邪的眼睛,觀望周遭的中年人,他們有時頹唐消沉;有時失序暴走;有時不倫出軌……人們喟嘆著說:「這就是『中年危機』啊。」中年彷彿就是危機四伏的,令人戒慎恐懼。當我到了中年才明白,這確實是人生旅途中包袱最沉重,挑戰最頻繁的階段。走到中途才發現自己被卡住了,卡在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卡在上司與下屬之間;卡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正因為卡住了,停下來才能把自己看清楚,在家庭和職場,在情感與人際關係中,終於可以面對並且認真思考,而後清楚看見,中年人並沒有消失,中年就是自己。
(圖/Shutterstock rawiwano)
(本文作者為作家、教授、張曼娟小學堂創辦人;原文刊載於2017年6月號《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