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內兒虐事件頻傳,從日前新北市永和托嬰中心虐嬰事件開始,到蘆洲「肉圓爸」酒後把兒子打趴在地,再到台南有位小媽媽因女兒哭鬧不喝奶,夥同親友用「不求人」教訓致死,一連串誇張、殘忍的行徑令社會譁然。許多民眾在義憤填膺下,企圖動用私刑,幫被害人討回公道,差點引發警民衝突。
根據我國衛福部的統計,每年約有8000到9000名兒少遭受到身體、精神、性、疏忽等不當對待,另約有15到30名兒少因此死亡。在他們當中,6歲以下者約佔8成,而施虐者以父母、養父母最多,比例高達76%。對於這些受虐的孩子來說,即使得以倖存下來,往往內心也留下一輩子揮之不去的陰影,對未來的人生產生深遠影響。
一份不久前刊登在國外知名期刊《心理醫學》(Psychological Medicine)的報告就指出,孩童時期遭受過任何形態虐待的人,成年後似乎比較容易自殺,值得大家關注。
該研究由服務於英國曼徹斯特(Manchester)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瑪利亞˙帕那吉蒂(Maria Panagioti)博士所主持,其和南威爾斯(South Wales)大學的學者合作,回顧以往世界各國發表的文獻,透過整合分析的方式,試圖瞭解童年受虐是否會提高成年輕生的風險。
最終有68篇論文符合需求,而裡頭參與研究的個案總數達262000名,年齡都超過18歲。結果發現,各種類型的童年受虐經驗和成年後的自殺嘗試及自殺意念增加有顯著的關聯性。
進一部的分析顯示,相對於童年未遭受過虐待的人,有被性虐待經驗者,成年後自殺的機率竟高出三倍,曾被身體虐待者則為兩倍半,而被精神虐待或忽略者也是兩倍半。若是曾經歷兩種以上虐待者,長大尋短的可能性更是高出五倍以上。
另外,上述現象並無性別的差異,男女皆是如此。而當受虐事件曝光,卻未能接受精神衛生專業協助者,成年後自殺的風險最大。
研究者表示,童年受虐會給當事人心理帶來摧毀性的傷害,即使事過境遷,依然深陷在痛苦或絕望中。為防止往後更多不幸的發生,適時且積極之心理治療介入有其重要性,藉以引領孩子找到支持自我的力量,進而走出傷痛,重新適應生活,而這往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
想要正本清源,保護兒少免於受虐,相關防治工作除需政府機關努力外,也需全體社區民眾的參與,只要捨棄「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錯誤觀念,一旦發現疑似兒虐情事,立即撥打110或113通報,相信多一份「雞婆精神」,就能少一個無辜的孩子受害。
(圖/Shutterstock Mama Belle and the kids)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