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僅為情境配圖)
很多照護家屬一方面很想陪伴自己所照顧的家人外出旅行,另一方面又擔心患者的體力、耐力不足,容易因為太累而加重認知障礙的程度,或引發精神行為的症狀。然而一趟安排細心、行程適當的旅行,對於失智長輩或終日辛勞的照護者,都是一件相當正向的事。一方面可以共享天倫留下美好回憶,對失智長輩能增加感官與文化的刺激,而對於終日戰戰兢兢、無由放鬆的照護者也是種調劑,可以轉換疲累憂鬱的心情。
因此很多照護家屬希望知道,該如何安排陪伴失智長輩外出和旅行。
1. 考量患者對旅途辛勞的耐受性
基本上對旅途辛勞的耐受性,每位患者與照護者的個別差異相當大。基本上,失智嚴重度越低、精神症狀較不厲害、患者年紀越輕、行動力較好者,可以試著安排較遠程的旅行。
2. 旅程適中,勿太長
出國旅行應注意飛行時間不宜過長,因為會破壞失智者的內在生理時鐘(視叉上核)。如果飛行跨了過3個以上的時區,時差問題會較明顯,容易干擾正常作息與睡眠。搭乘飛機旅行如果跨越8個以上的時區,更容易出現日夜顛倒,白天嗜睡、晚上遊走的精神行為症狀。不得已需要進行跨越多時區的長途飛行時,可參考以下的方法。
• 班次安排:班次上盡量選擇晚上出發,在目的地的白天到達的飛機。
• 準備安眠藥或鎮靜劑:可以準備平常就有在服用的中短效期的安眠藥(約6~7小時效力),或鎮靜作用比較強的抗精神藥物、抗憂鬱藥物,在用完機艙上的晚餐後,熄燈前服用(關機艙內大燈)。睡完一覺醒來後,盡量依照目的地的作息時間活動。
• 維持作息:到達目的地後,如果與出發地比較起來,作息時間(如:入睡時間)需要提前(由西往東旅行,例如:從台灣到美國西岸),則可以利用早晨的太陽進行照光治療,而避免曬到黃昏的太陽(可以戴墨鏡)。反之,如果需要延後(由東往西旅行,例如:從台灣到歐洲),則早上避免日照,黃昏的時候盡量安排戶外活動。
(圖/Shutterstock Toa55)
• 自助或小團體的旅行方式:其次在旅途的安排上,原則上如果家裡人力夠,或同行的親友願意協助配合,且旅行安排的經驗充足,則以自助或小團體的旅行方式會比較適合。行程上一天以一至兩個行程為佳,避免長途搭車趕行程,當失智長輩已露疲態,體力或耐力明顯不足的時候,可以跳過一些景點先到下一站去作一些較輕鬆的休閒活動或休息。整個旅行當中,調整時差後,盡量維持原來家中的作息時間表(包括進食、沐浴、入睡及起床),有助於長輩生理時鐘的穩定性,減少躁動與不安。
• 至餐廳用餐選擇干擾較少的位置:不管是在國內外旅行,會有許多的機會在餐廳用餐。用餐時座位的選擇也很重要,避免長輩坐在四周都是人的位置,否則吵雜的人聲,造成過敏刺激會加重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甚至引發躁動、混亂或妄想。如有獨立包廂可供用餐,當然是最理想,否則也當選擇比較靠旁邊、干擾較少的位置(請同時參考〈與失智患者外出用餐時的貼心叮嚀〉一文)。
• 使用公廁家屬應隨行:旅行時使用公共廁所時更要注意安全,有同性別的親友同行時,最好有人陪同失智長輩進出。若無同性別的親友同行,則建議使用無性別(unisex)的廁所,如殘障廁所,以便陪同進出。盡量不要讓失智長輩單獨進入公共廁所,很多公共廁所不只一個出入口,容易發生走失,也容易發生跌倒等意外(請同時參考〈公廁常是走失的場所〉一文)。
• 防走失的資訊要更新:平常使用的防止走失機制(例如:台灣常用的愛心手鍊),在出國旅遊時可能無法發揮作用,需另外製作防走失手鍊的內容,比方用英文或當地語文製作的聯絡資料(通常是當地導遊手機、住宿旅館的電話;在歐美GSM 或日本PHS 電話都可國際漫遊)。
• 可用輪椅輔助行動力差的長輩:對於行動能力較差的患者,因為很多的風景區、博物館需要走的路程較遠,可以準備一部輕便輪椅以備不時之需,對於腳程較弱的長輩也是很貼心實用的。
(本文作者邱銘章為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湯麗玉為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原文刊載於《失智症照護指南》/原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