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來不及長大的魚幼苗?魩仔魚到底是什麼魚? | 健康遠見
營養

來不及長大的魚幼苗?魩仔魚到底是什麼魚?

【食力✕食科學】
來不及長大的魚幼苗?魩仔魚到底是什麼魚?

我們食用的魩仔魚並非單一種魚種類,而主要指鯷科和鯡科的魚幼苗,主要以刺公鯷、異葉公鯷以及日本鯷三魚為主。

關於魩仔魚的疑問也是百百種,有人則認為魩仔魚是海底中各種魚種的魚幼苗;有人認為魩仔魚的體型大小是固定的,不管怎麼長都長不大;不過我們常說的魩仔魚究竟是什麼魚?魩仔魚主要是鯷科和鯡科的魚種,所捕撈的魩仔魚並非是成魚而是魚幼苗,且魩仔魚並不是一種魚種類,而是這些魚幼苗的統稱。

台灣捕撈魩仔魚的漁業稱為魩鱙漁業,我們所吃的魩仔魚最主要以刺公鯷、異葉公鯷以及日本鯷三種鯷魚類為主,根據農委會資料指出,在魚身長4公分以下且透明的魚,稱為「魩」,而於魚身在4公分以上,魚體呈現黑色且有銀色的帶狀者,則稱為「鱙」,因此除了魚身長而有不同的稱呼外,魩仔魚並非對單一魚種的稱呼。

刺公鯷、異葉公鯷以及日本鯷,這三種鯷魚也有成魚,最大的身體長度分別為13公分、12公分及18公分,而刺公鯷、異葉公鯷屬於大洋行洄游魚類、日本鯷則屬近海型魚類,捕撈時透過流袋網等漁法進行捕撈,而你或許曾聽過網路流傳魩仔魚是各式魚類的幼苗,這樣的傳言則是有誤解的,正確說法應該是以鯷科和鯡科的魚幼苗為主。

要問每個人喜歡食用的魚種類,或許魩仔魚是大人小孩通吃皆愛的魚類呢!由於少了魚刺,也因為魚隻相當小型,讓許多害怕魚類的人也容易接受,不過隨著捕撈,魩仔魚議題也多次受到矚目,過量捕撈魩仔魚或消費食用,可能減少其成年魚的數量及繁衍下一代的機會,而對於海洋和魚群生態也可能造成影響。

漁業署自2009年起已訂定《地方主管機關訂定魩鱙漁業管理規範原則》,由地方主管機關規定魩鱙漁業的年度容許魚貨量等,另也規定每年的5月1日~9月15日為禁漁期,藉此讓魩仔魚幼苗在不被過度捕撈的情況下順利成長。

•  參考資料:

1.  吻仔魚是甚麼魚?

2.  地方主管機關訂定魩鱙漁業管理規範原則

3.  科技大觀園-魩仔魚是兩百多種魚的幼苗 你覺得是真?還是假?

(首圖/Shutterstock bonchan

專欄介紹:

食力於2015年10月正式開台。創辦團隊是一群媒體工作以及對食品科學與知識推廣有熱情的人。我們要重新建構民眾對食的信任,把過去被恐嚇、被誤解、被斷章取義的食品安全事件,用正確、知識與理性的角度,提供給閱聽大眾,讓「事實」能真正被看見。「報真導正」四個字,我們所寫,我們負責,更希望你們看到。

更多內容請至【食力網站】/【食力粉絲團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