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豬年來臨,即將進入己亥年。按照中醫師依據天干地支推算,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肝病的人,在整個豬年的發病率比其他疾病要高,值得注意。
具有「第一名模林志玲的家庭中醫師」之稱的陳峙嘉,提出這樣的建議。曾經在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研究所研讀博士學位的他,經常自拍影片,分享醫學知識,在臉書上擁23萬名粉絲,人氣旺到甚至有不肖廠商冒名,販售增高產品。
他同時也是暢銷書作者,今年1月中旬的新書《非瘦不可》,才一上市,就登上博客來醫療保健類新書銷售冠軍寶座。從1月份開始,《健康遠見,對身體好!》也將每個月採訪報導,分享他最新的保健知識,以下是他的訪談內容:
時下流行預防醫學,其實,古時候的中醫就已經有「五運六氣」的理論,搭配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可以預測當年好發的疾病類型。
以此來看,農曆己亥年是「甲己合化土」,這一年的大運是「土不足」,全年氣候溼氣不足,比較乾燥,上半年會以脾、胃等消化疾病為主。下半年的氣候,因為火氣過勝,肝火太旺,B型、C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和肝癌病人容易發生不適,如果壓力太大,病情還會加劇。
「五運」是指木、火、土、金、水,「六氣」是指風、熱、火、濕、燥、寒六種氣。從中醫立場來看,今年主「風大」,這除了是大自然的風,「人體的風」也要注意,風為百病之長,會帶著其他影響健康的「邪氣」,往身體裡面衝。
因此,脾臟(指消化系統)、血壓方面在今年會比較弱,容易出現脹氣、拉肚子、脹氣、消化不良、心血管疾病等現象,尤其是情緒緊繃、壓力大、個性急的人,更要注意腦血管的問題,女性還得留意子宮肌瘤等婦科疾病。
翻開農民曆,1月5日、20日分別是小寒、大寒,依照節氣而論,應該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不過,現在的氣候已經改變,氣溫未必是全年最低,但是,天氣變化仍會影響健康。
從大寒之後到2月4日的立春,這10多天正是陰陽交替的時刻,如果體質虛寒、氣血循環不好的人,此刻容易感到不適,不妨多運動來改善。例如,練習快走,以十分鐘走一公里為目標,讓心跳加快,排出寒氣。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虛寒體質呢?平日喜愛冰冷食物、冬天手腳容易冰涼、有經痛、腰痠背痛的人,屬於虛寒體質。
我發現不少上班族誤以為冰奶茶、冰咖啡有熱量,可以代替正餐,其實,冰涼飲品反倒而會吸收寒氣。遇到較冷的天氣,寒氣進入體內,血管收縮,身體會更虛弱。
因此,體質虛寒的人應該要進補,薑母鴨、十全大補湯、羊肉爐屬於溫補,就很適合,或是在薑湯裡加上幾片人蔘,也可以排除寒氣。
即使是在夏天,體質虛寒者也適合溫補。可是,如果平時口乾舌燥、臉冒痘痘的人,體質燥熱,就不適合冬天進補。
立春之後,會歷經2月19日雨水、3月6日驚蟄、3月21日春分等節氣,這是「五運六氣」的第一個時段,此時適合滋補身體,可以多吃點木耳、百合、麥門冬、燕窩等類食物,女性則要注意是否貧血,從牛肉、豬肝等食物中幫自己補血。
按時吃飯,別讓身體提早衰老
我還從門診中發現,現代人因為沒有定時定量、好好吃飯,導致營養不均衡,加上運動不夠、常熬夜,約莫30歲之後,體質就會變差,代謝速度開始變慢,血液循環也不好,血管彈性跟著變差,遇到冬天,便難以抵抗寒氣。
根據《黃帝內經》,女性在28歲、男性在32歲,生理功能到達顛峰,過了30歲,才會開始逐漸衰退。但是,臨床上發現,有20多歲的年輕女性氣血和營養不夠,體質太虛弱,前來治療落髮。
養生觀念要提早到30歲就開始。然而,養生不是要大補特補,只要能夠按時吃飯,不需要特殊補品,這就像上班族要按時領薪水,時間一到,拿到薪水,才能生活下去,只要能按時讓身體吸收營養,照顧健康,體質就能維持良好狀態。
以我自己為例,因為工作時間長,一天要吃四餐,早上7點到8點是早餐時間,上午11點到12點是午餐,傍晚5點到5點半吃晚餐,看完門診,晚上10點到11點會吃點宵夜,而且是吃天然食物。
如果沒有定量定時吃飯,吃再多、再好的補品,也是枉然。吃飯是維護體質,提高抵抗力的最低底線。
(本文作者為雅丰唯心中醫診所院長,黃漢華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