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僅為情境配圖)
年關將近,多數的民眾不是忙著大掃除、辦年貨,就是開始規畫探親、出遊,到處都洋溢著即將過年的歡樂氣氛。然而,對部分長者來說,年節假期反而令他們心煩意亂,情緒陷入低潮中,亟需旁人給予更多關懷。
臨床觀察發現,老年人容易在節慶來臨時出現悲傷、寂寞、孤獨等錯綜複雜的感受,進而產生身心調適的困難,例如食欲變差、失眠、恍神、莫名流淚或哭泣、社交退縮、躁動不安、凡事喪失興趣等,此現象又稱為假期憂鬱(holiday blue)。
探究肇因,不外乎是遭遇經濟拮据、病痛纏身、生理機能退化(如視力模糊、行動不便)、親友離散過世等失落所致。雖上述原由本來就易使當事者耿耿於懷,但在逢年過節時則會益加觸景傷情,擴大已有的負向感受。
而專家指出,要預防問題發生,除家屬平時需保持警覺性,多陪伴聊天,以便能適時介入解決生活困擾外,最重要的是要讓老人本身有被需要的感覺。尤其節慶時的活動安排,應主動邀請其參與,甚至賦予責任或分配工作,藉以提升自我價值,強化個人自尊。
以下的建議也有助於銀髮族振作精神,重拾以往過年的喜悅:
一、避免獨處:多接觸人群與參加應景聚會。若無法或沒有親人可以共度佳節,不妨找三五好友、街坊鄰居到家中一起熱鬧慶祝。
二、擔任志工:利用機會至社福機構或宗教團體從事志願服務。除可以轉移注意外,也能從照顧弱勢中學習感恩,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
三、遠離菸酒:切勿以抽菸、喝酒或吃藥的方式來紓壓解悶。物質濫用不僅戕害身體健康,事後的不適症狀,會使自己的心情更惡劣。
四、節制支出:發放紅包或送禮應先做好預算表。所謂「禮輕情意重」,莫認為金額少或東西不夠貴重而有罪惡感,打腫臉充胖子只會徒增負擔。
五、分享心事:幫情緒找宣洩的出口。當有困擾時,不要怕丟臉而否認、壓抑或隱藏真實感受,儘量和信得過的親友談一談,藉以獲得慰藉與支持。
老年人的假期憂鬱常被誤認為僅是一時不開心,往往未獲應有的注意,但在缺乏妥善處理之下,往後極可能惡化為重鬱症,故個人或家屬皆要審慎看待與因應,必要時尋求醫院身心科的協助,如此才有機會擺脫愁苦,快樂過好年。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原文刊載於《聯合報》健康版;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