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壇禿頭當道,在蘇貞昌接任閣揆時韓國瑜市長還幽默回應「禿頭出頭天」,兩位政壇名人均為雄性禿的代表。但異常落髮對於一位30歲的李先生卻很困擾,2年前發現髮線逐漸後退,而額頭兩側的頭髮開始稀疏且落髮速度大於生髮速度,經西醫診斷為雄性禿,之後使用生髮藥水一年多,但效果並不明顯,心急之下經朋友介紹前來就診,經服用水藥及施予相關穴位的針灸治療1個月多,額頭兩側漸新生出不少黑髮。
常見的禿頭類型包括雄性禿、休止期落髮、圓禿或鬼剃頭等,其中又以雄性禿最為常見,不論男女,都可能會有雄性禿。在男性禿頭者中,雄性禿即佔了六、七成左右,而女性雄性禿則佔所有女性禿頭的四至五成,但男性罹患比率高於女性。男性雄性禿會自前額、兩側及頂部的頭髮開始變細及稀疏,最後只剩後腦勺的頭髮;女性雄性禿則呈現廣泛性的掉髮。「雄性禿」源自雄性荷爾蒙代謝而成的二氫睪固酮(DHT)降低毛乳頭細胞功能,隨著年齡增長,體內二氫睪固酮累積愈多,毛母細胞無法正常發育毛髮,導致毛囊萎縮、頭髮變細易落髮,所以外觀多見「頭髮很細、間距很大、覆蓋頭皮效果差」。雄性禿多數由於遺傳與荷爾蒙的因素造成掉髮。此外,缺血性貧血、甲狀腺異常、頭癬感染、皮膚黴菌感染、梅毒及紅斑性狼瘡等疾病本身的影響導致禿頭。
《素問.六節臟象論》:「腎者,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醫林改錯》:「各醫書皆言傷血,不知皮裏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養髮,故髮脫落。無病脫髮,亦是血瘀。」等古書提到頭髮是否潤澤豐盈跟自身的腎精及血液盛衰順瘀有密切關係,「精血同源」精與血都是互相滋生,頭髮營養來源於血,其根在於腎。如果長期熬夜或失眠、高壓,使身體長期處於過度勞累的狀況,很容易氣鬱血滯、腎精不足,當精血不足以上行到頭就會不能潤澤頭髮,造成毛髮枯黃失澤、分叉,進而加重掉髮的現象。中醫將雄性禿分為血熱、溼熱、血虛症型。血熱者多為疾病初期,毛枯燥黃;濕熱者,多有頭皮油脂過多,脫屑黏膩的症狀,多採用清熱利濕為治療原則;血虛者,為疾病後期,髮細,屑白乾燥;其實雄性禿的發生,遺傳因素佔大部分,但只要在毛囊未消失前仍然有挽回的機會,所以,有雄性禿的家族遺傳史患者若遇異常大量掉髮,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診斷依個人體質給予對證治療為佳,切莫耽誤治療的黃金時期。
平日必須飲食均衡、放鬆心情與避免熬夜,同時,也要有良好睡眠品質,避免油膩、太辣的飲食,這些會刺激頭皮分泌過多的油脂,使掉髮越來越嚴重。平時可多攝取如含碘食物有海帶、海藻、紫菜並補充魚、肉、蛋、奶、豆類等優質蛋白質;含維生素E的芹菜、菠菜、芥菜、黑芝麻等食物來改善髮質食物。嚴重掉髮者除積極治療外,洗頭時適量搓揉起泡後再放到頭髮上,也要注意水溫和力道。另外,盡量避免日曬雨淋以及過度的染燙造型,記得經常按摩頭皮促進新陳代謝,選用合適的洗髮精並以指腹洗頭,吹風機吹頭的溫度及距離要適中,從日常生活習慣做起才能保護頭髮。
對頭皮穴位適當按摩:建議按揉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心,此穴位可用雙手的食、中、無名、小指四指的指端點壓,刺激頭頂部)、四神聰穴(位於百會穴的前後左右各一寸)、與風池穴(後頸凹陷處)等穴位各約30秒。持之以恆的按柔這些穴位,活絡頭部周邊的氣血循環與新陳代謝,進而滋養髮絲促進頭髮生長並預防掉髮。許多人擔心西醫用藥可能影響性功能問題,不妨可選擇中醫,以針灸方式刺激頭皮穴位促進生髮簡便又安全,比較不會加重肝腎負擔。
(首圖/Shutterstock Jan phanomphrai)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台灣中醫美容醫學會理事長、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