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健康檢查」能代替認知症正名嗎? | 健康遠見
失智

「健康檢查」能代替認知症正名嗎?

【專家觀點】
「健康檢查」能代替認知症正名嗎?

媒體刊載一則新聞〈長輩不想接受失智症篩檢 專家:以「健康檢查」代替〉,令人不禁對這位堅持以失智症稱呼腦退化性疾病的專家搖頭嘆息,試問:認知症長者能接受每三個月一次回診,都是以「健康檢查」為名來回診嗎?為何不能尊重民眾對失智症污名化的事實,早日給予正名,以民眾權益為考量,政府預算能有效執行為重,放下專業的傲慢。

被確診為認知症患者不代表立即失能,或是失去所有人生經驗,更不代表失去所有辨識與決策能力,他們僅是腦部開始有部分呈現退化現象,退化的部分影響到他們部分生活自主能力,是漸進式及不可逆的退化過程,如果對失智症名稱已無法接受,不願就診,這位專家建議以「健康檢查」代替,不正是駝鳥心態,更是忽視民眾的認知與權益。

尤其若以「健康檢查」名義來說服長者前往就醫,試問:到了醫院後,診間外掛有失智症門診的牌子,是否所有認知症長者都不識字,或是已不具備辨識與判斷能力。為何台北榮總早將失智症門診改為「記憶門診」,該院尊重民眾就醫的感受與權力,別再以「童稚化」心態來面對認知症長者。

如果堅持「失智症」名稱的醫師今天已經承認,以「失智症」名稱來稱呼腦退化性疾病,不是所有長者都接受,無論怎麼勸說也不肯去醫院,又希望長者能及早到醫院接受檢測,他提出建議以「健康檢查」代替「失智檢查」,他認為,長者在健康考量下比較容易答應。既然如此,為何不尊重民眾對疾病名稱的認知與觀感,早日去污名化及標籤化,將疾病名稱正名為民眾可接受的中文名稱。

疾病的名稱是影響民眾接受與就醫的權益,台灣於2014年將「精神分裂症」(拉丁語:Schizophrenia)中文名稱改為「知覺失調症」,其目的即在於去污名化及標籤化,尊重患者與家人的感受,使其能願意面對與就醫,期望社會能夠接納與包容,正是以台灣民眾利益為考量的疾病正名方式。

今天全世界已投入超過1500億美金在認知症藥物研發,有150項藥品慘遭失敗的命運,各大藥廠紛紛關閉認知症藥物研發實驗室,面對全球近5千萬患者及家庭,全球性認知症團體提出「與認知症生活在一起」(Living Well With Dementia)策略,換言之,醫療無法解決的問題讓生活照護來,因為這些家庭與患者還要繼續活下去。

同時,醫學界理解倘若無法治癒認知症,如可及早發現、及早檢測、及早改善生活方式,是可延緩疾病退化速度,以維繫生活品質,所以衛福部從去年開始投入約90億元經費,積極推動認知症防治照護工作。試問:若民眾無法接受失智症名稱,不願就醫進行檢測,這90億預算是否就讓它石沈大海。

台灣目前認知症確診率雖高於不到10%的中國與超過10%的香港,但也未超過30%,要提高確診率及有效發揮政府預算,應早日讓疾病正名,請專家該尊重民眾感受,放下專業的傲慢,疾病雖不會因改名可治癒,但可讓民眾願意接受與正確認識認知症,減少照護上的痛苦,無論改為「認知症」、「認知障礙症」、「腦退化症」、「腦退化症候群」等任何一名稱,目的是早日去污名化及標籤化。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