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春假結束,氣溫應該要回暖,不過,天氣仍舊冷熱不定,今年可說是帶有寒意的春天。
我發現,門診中已經出現皮膚過敏、關節疼痛的病人,如果以「五運六氣」來看,我推估到5月21日立夏之前,腸胃不適的病人將會愈來愈多。
按照氣候變化,清明之後應該慢慢轉熱,可是,觀察今年3月21日春分之後,有時氣溫來到30℃,有時仍會下雨,氣溫徘徊在20℃左右,依然有一絲涼意和溼氣。
由於溫差大,皮膚過敏的病人紛紛報到。有些病人其實過年前後就開始發作,皮膚出現一片一片類似乾癬的白色斑塊,用手搔抓,甚至會有皮屑,由於沒有立即治療,拖到現在,受氣溫上升影響,就會轉為紅疹、發癢,令人難受。
其實,皮膚過敏和體內溼氣過重有關,這肇因於平時吃了過多冰冷食物。
回首去年夏季,天氣炎熱,如果吃了過多的冰冷食物,造成體內溼氣加重,去年冬天又沒有溫補,不調理身體,到了今年春天,體內的「氣」應該往外發,因為是寒氣,來不及向外排出,一旦影響皮膚健康,就會以過敏症狀表現。我建議,除了去看醫師,也可以吃綠豆薏仁湯,降低體內溼氣。
今年的基本保健法:少吃冰冷及瓜類寒性食物,保護腸胃
由於今年的「五運六氣」,主脾胃虛弱,也就是說,消化系統較容易有腹瀉、消化不良、脹氣等毛病。我推測,5月21日以前,腸胃不適的病人會增多。如果今年能少吃冰冷或寒性食物,就可以避免,這也是今年保健的基本之道。
除了冰品不要碰,低於室溫的冷飲也不要喝,冬瓜、絲瓜、西瓜等瓜類蔬果,以及梨子、柿子、橘子,因為屬於寒性,也不要吃。我認為,倒是可以做一道「生薑麻油肉片」,溫補脾胃,也驅除體內寒氣。方法如下:
食材:生薑30公克、葱白2根、肉片300公克(如果敢吃羊肉,效果更佳)、麻油30㏄(可酌量加減)
藥材:黃耆15公克、茯苓15公克、枸杞10公克、紅棗3個
做法:
1. 生薑切片、葱白切段。將麻油倒入鍋中,加入薑片拌炒,直到薑片表面略焦。
2. 加入肉片繼續拌炒,直到表面略熟。
3. 將水加入鍋中,再放入黃耆、茯苓、枸杞、紅棗。
4. 先以大火煮滾,再轉小火繼續煮約30分鐘。
5. 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其中,茯苓味甘、淡,性平,有助呼吸系統、皮膚、恢復腸胃功能,具有利水滲溼、促進脾胃的功能,也可以安神定心。要注意的是,經常跑廁所、頻尿的人少吃為宜,容易流汗的人若是吃茯苓,可能會損元氣,也要儘量避免。
排除體內寒氣還可以靠運動、多曬太陽。例如,多做有氧運動,走在路上不要撐傘,騎車遇到紅燈,不必躲在陰影之下,假使是開車,不要戴帳子、穿袖套。
此外,因為現在冷熱交替,暖風中夾著寒意,早晚要特別注意保暖。此時如果在戶外運動,全身大汗,沒有擦乾,外在的寒溼氣隨著風進入體內,形成「風寒溼」,合而為「痺」,就會引發疼痛,特別是容易在關節上發作。
和其他關節部位相比,膝關節的血液循環較差,較容易發生疼痛,甚至影響行走,這就是為什麼膝關節炎常在春天發作。一般說來,45歲以上的民眾較易有關節疼痛,我建議多喝薑茶,不僅去風寒和溼氣,也能溫補,同時也要熱敷膝蓋,緩解疼痛。
(本文作者為雅丰唯心中醫診所院長,黃漢華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