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劇中患有思覺失調症的角色應思聰;取自林哲熹粉絲專頁。)
最近很熱門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影集,劇中討論到精神疾病與心理健康的議題,從精神醫療到復健,心理的健康與否常在一線之隔,我們從不正常到正常的距離有多遠?什麼是正常?什麼又是不正常?當精神病人自認為是正常時,從外人的眼光看來又是不正常,但是當我們一般人進到精神病房時,所有病人是否認為我們是不正常的?
精神疾病在近年的統計約佔身心障礙者的十分之一,而精神疾病中又以「思覺失調症」為大宗,也就是大部分民眾以前所聽過的「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為精神分裂症,但是因為精神分裂症一詞,常常容易被汙名化,且精神分裂的字義已經帶來很負面且消極的印象,所以在2014年已經正名為思覺失調症。而思覺失調症若依一般盛行率來說大概約佔千分之三左右,但是也並非有症狀或是情緒控制不佳的的就是精神病人。
精神病人常被認為是不正常的,主要是因為罹患此疾病的人常會出現:幻聽、妄想、情緒控制不佳、混亂的行為等,進而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各種活動的參與,甚至影響到工作表現。我們平時在工作上遇到不如意的事或是壓力來臨時,也常會出現暴走的現象,偶而也會有胡言亂語的時候,可是一但事件過後,或是經過時間的沈澱,心情或情緒會獲的緩解,也比較能夠釐清問題和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從不正常的情緒回到正常,也是在一線之隔。但是,若無法自我做好調整,或是這些混亂的狀況影響到了日常的生活或是人際互動、工作職場等,則可能需要就尋求醫療的協助,透過醫藥和復健等協助,儘早重回正常的生活。
但若是不幸罹患的精神疾病,除了本身要有病識感外,搭配適當的醫療與復健,以及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相信必定能夠戰勝疾病的影響。精神病人最常問的就是:我生了這個病會不會好?我還能結婚嗎?我能回去工作嗎?而家中有了精神病人,也常常被認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而且常充滿了對於病人的不諒解及照顧起來常常倍感挫折的無力感。隨著精神科藥物的改良、各種治療模式的發展、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疾病的認識等,再加上國內外陸續有精神病人康復或成功的例子,包括:曾見過生病十幾年後仍然可以讀完醫學院,當醫師的思覺失調症(原為:精神分裂病)病人;取得心理學博士的躁鬱症心理師,還有各行各業不為人知的成功個案等。精神病人康復的意義就是學習如何蛻變,讓疾病造成的限制,不再阻礙他們去追尋人生的目標。因此,也模糊了心理健康與否的那條界線,以及縮短了從不正常到正常的距離。其實只要有規律門診和穩定服藥控制 ,再加上有了穩定的工作,精神病人也可以很自然的融入這個社會。
透過醫院的精神醫療與復健計劃,讓精神病人接受完整的評估與個別化的服務,滿足其生活、休閒、社交和被接納的需求,同時可以緩和照顧者的壓力。透過多元的職能復健團體,可以幫助精神病人與家屬,逐步蛻變成為「康復者」。並透過在急性病房著重基礎自我照顧能力及認知能力的重建,慢性病房著重培養個別化技能並進一步形成工作習慣及態度,與復元階段再進一步搭配職業訓練及就業服務,達成回歸社區、自給自足的目標。如此,不但可以幫助身心障礙者克服身心方面的問題,更可幫助他們透過習得一技之長,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進而促進或強化其獨立自主的能力,從依賴者搖身成為生產者,順利回歸社區享受全新的幸福人生,並積極努力去汙名化與推廣康復成功的成效。
(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