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綠,清翠濃豔,那一口甘,甜心醒腦。親身體驗之餘,興起,乃閱讀資料並整理分享。
• 起源:
參考維基百科資料,抹茶起源於中國的隋朝(西元581~618),盛行於唐宋,迄今已逾千年。明朝之後,中國開始流行茶葉泡湯棄渣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喝法,傳統茶磨遂逐漸勢微。抹茶在九世紀末隨日本遣唐僧帶回日本,反在異國落地生根,並發展成為今天所謂的日本茶道。
• 製作:
抹茶其實就是綠茶,只是製作手續更為繁複。基本上要在一般綠茶採摘前的20至30天,先搭棚架遮光,降低日照,迫使茶芽葉綠素含量增加,致呈現更為翠豔的綠色。採摘後的生葉,蒸製烘乾後,先除去莖與葉脈,僅留下葉片,再碾磨成粉狀保存。
• 沖泡:
偶然上了一課茶道,約略描述抹茶泡製步驟:
• 成份:
綠茶葉片除含有蛋白質、鈣質、鐵質、纖維、及脂溶性維生素A、D、E、K外,亦含有多量兒茶素、茶多酚等抗氧化成分。
沖泡後的綠茶茶葉真正溶於水的部分僅約35%,因此整片茶葉磨粉沖泡的抹茶,其營養成份自然高於僅沖泡茶葉的綠茶。
• 功效:
根據2003發表在Journalof Chromatography的研究顯示,抹茶中酯型兒茶素(epigallocatechin gallate)的含量,依種類不同,是綠茶的3~137倍。兒茶素是強抗氧化物,可清除老化或受傷細胞所釋放會傷害身體的自由基,理論上對於包括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統異常、發炎性關節炎、血栓、失智症、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均有助益。
喝一口抹茶,再咬一口原味外皮、抹茶卡斯達加紅豆的甜點,視覺、嗅覺、味覺都層次豐滿,真的太幸福了!
(首圖/Shutterstock peacefoo)
(本文作者為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原圖文刊載於張德明《張德明院長 風濕免疫疾病診療室》/原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