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201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兒少保在受虐類型中,遭到身體虐待及不當管教總計超過五成(55.7%),其次為疏忽照顧(20%)。許多案件中的受害幼童經歷拉扯拖行、鞭打、飢困、勒斃等大人尚且無法忍受的極刑,遭遇令人聞之鼻酸,內心相當不忍。
一份前些時候發表在國外知名期刊《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的報告指出,幼年被虐待或忽視所造成的心理傷害深遠,就算長大成人依然存在,不會隨歲月流逝而減弱或消失。
該研究由服務於美國猶他(Utah)大學心理系的李·拉比(Lee Raby)博士所領導,其和明尼蘇達大學、約克大學等校的學者合作,針對一項長期追蹤調查所獲得的數據進行整理,目的在探討生命早期受虐或被忽視衍生的影響為何,以及會持續多久時間。
上述調查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實施,樣本數共有267人。每位個案從出生就開始追蹤至30餘歲。關於受虐或被忽視的訊息分別在「0至5歲」和「6至17.5歲」等兩個年齡階段,透過多方管道蒐集。
另外,在學校老師的協助下,也得知他們於童年、青春期時的課業表現和交友狀況。等到20歲及30歲時,所有人還要接受問卷訪談,內容主要是分享自身談戀愛的經驗和在教育、事業上的成就。
分析發現,幼年受虐或被忽視的人,無論是在童年、青春期和成年,人際關係、學業成績似乎都不盡理想。即使是童年後期才受虐或被忽視,帶來的傷害仍會影響成年時的社交和取得事業成就的能力。
論文作者表示,以往的相關研究大多是請成人回顧自己童年的經驗,但這項研究卻是跟隨當事人成長,取得對方從小到大即時的資料,此舉不僅避免回憶可能有的失真,也有助了解個體發展的完整脈絡。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我們更加明白「防患於未然」,也就是對於兒虐高風險家庭識別和及早介入的重要性。
有鑑於此,專家建議只要發現兒少有異狀(如身上出現不明瘀青、傷痕;氣候炎熱卻不時穿著長袖;常穿著過大或過小等不合時宜的衣褲;總是蓬頭垢面,衛生習慣欠佳;明顯營養不良,過於瘦弱;就寢或上課時間還在街頭遊蕩等),多一點關心,適時伸出援手,都有機會避免憾事發生。若不知如何幫助孩子,可撥打0800-07-8585家扶專線諮詢;若懷疑孩子受虐或被忽視,可打113保護專線通報。
(首圖/Shutterstock Yupa Watchanakit)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