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現今社會脈絡,大家不難發現網路上充斥著許多星座解析、塔羅牌占卜、紫微斗數算命等心靈啟發、人生指引的文章,如此似乎意味人們對於無法掌控的生活感到倦怠,轉而想尋求精神上的安慰與出口。而過去被社會忽略,甚至敬而遠之的心理治療或諮商,近年來開始逐漸受到各界的重視,新設的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根據業界統計,全台每年超過230萬人有過心理治療或諮商的經驗,而其中約有1/10的比例,也就是23萬人以上需要進一步安排精神科醫師的治療,這些數字隨著社會的快速進展與日俱增。
目前精神科院所與患者的數量越來越多,隨著就醫人數大幅攀升,更何況一般接受心理治療或諮商的人數。以健保署給付在臨床心理師執行項目的點數為例,光是2014至2018年就成長了15%。
雖然相對於過去,心理治療或諮商已較能獲得民眾認同,接受度明顯增加,而可以提供服務的合格人員也不少,但要如何找到速配的心理師,有效處理個人議題(如親子、婚姻、生涯、學習、創傷等),專家建議不妨參考以下5個指標:
1. 外界口碑:若有親友是心理、輔導或社工背景出身,或以往曾求助心理師,可請其推薦適合人選。由於有初步篩選,讓人會放心許多。當然也可以自行上服務單位或個人臉書查詢,瀏覽消費者的評價。
2. 實務經驗:處理個案的經驗多寡和服務品質常有密切關聯,這部分除可以靠多方詢問(如家長協會、身心障礙者社團等)外,同樣也能在網路上搜尋,輸入當事人姓名,查看專業養成背景和實務資歷。
3. 特殊專長:正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鮮少有心理師是十項全能,任何領域或各類精神疾病的治療、諮商都行,所以要去打聽對方的「自慢」為何,也就是擅長處,瞭解有無技術訓練證明。
4. 第一印象:俗話說:「先生緣,主人福」,對於心理師的直覺,也就是投緣與否也是關鍵,畢竟進入治療或諮商,您得分享隱私或秘密,若看不順眼或排斥對方,彼此欠缺信任關係,難以從互動中受益。
5. 收費金額:心理治療或諮商往往要持續一段時間,不太可能兩三次就結束,所以事先要問清楚鐘點費怎麼算,考量經濟狀況再決定。若預算有限,可到醫院精神科就診,請醫師轉介有健保給付的服務。
部分朋友會有崇尚名牌的觀念,選擇心理師偏好知名度高,常在報章雜誌、電視節目曝光者,但他們的名氣往往是媒體行銷的結果,是否適合自己仍待商榷。最好還是務實尋覓,避免盲從,唯有找對人才不會花冤枉錢又誤了自己。
(本圖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