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瓜今年3歲,平時不愛說話,表達能力差,即使願意開口也是語音模糊,讓人有聽沒有懂。需要什麼東西,喜歡用手指物,接著發出「嗯嗯」的聲音,示意旁人幫忙拿。瓜媽覺得奇怪,想帶他去看醫生,但婆婆卻說這是「大雞晚啼」,過些時候就會變好。由於不放心,瓜媽終究還是帶著去醫院復健科接受評估,結果竟是語言發展遲緩。
所謂語言發展遲緩係指兒童語言發展起步較同齡者晚、發展的進度明顯較慢,或發展的程度較正常兒童低下。若錯過治療的黃金期,不僅會影響學業成就,也可能造成行為及心理社會適應不良等問題。
造成兒童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複雜,一般來說可分為生理因素和環境因素。常見的生理因素包括聽力喪失、智能障礙、神經或大腦損傷(如腦性痲痺)、自閉症、特殊疾病(如唐氏症、雷特氏症)。至於環境因素則有心理被剝奪(如貧窮、居住環境欠佳、營養不良)和社會受剝奪(如父母保護過度、親子互動少、情感壓力、3C保母育兒)。
雖然每個孩子語言發展的速度略有不同,但仍有一些重要指標可供作參考,家長若觀察到以下表徵,可以找復健科、耳鼻喉科、心智科、小兒神經科醫師諮詢,或帶到大醫院的聯合評估中心尋求協助。
• 嬰兒時期過於安靜,對於巨大聲響無動於衷。
• 至一歲仍缺乏溝通意圖,和其講話或逗弄玩耍,總是反應冷淡。
• 至兩歲仍沒有任何語彙出現,只會比手畫腳。
• 已經三歲卻講不出任何句子,說話局限單字或簡單語彙。
• 三歲以後講話仍口齒不清,讓人不明白意思為何。
• 五歲以後,講出來的句子仍常出錯,例如文法、節律或速度異常。
• 和內向、害羞無關,越長大越不說話。
當孩子確認有語言發展遲緩,往往會被轉介接受語言治療。但要注意的是,並非只靠治療師幾節課的指導就會好,遵循專業建議,善用機會教育,持續在日常生活中練習也很重要。在配合治療計畫的同時,居家也能提供足夠的語言刺激和學習經驗,如此方能提升效果。
雖然我們期待這些「慢飛天使」最後能迎頭趕上,功能恢復正常,但有些孩子因不可抗拒的因素(如重度智障、口腔動作限制等),進步有限,依然無法用一般言語溝通。此時,教授表情、手勢、動作等非口語的溝通技巧和利用輔助性工具就成為另類選擇。語言的存在就是為了溝通,只要能達成目的,有利人際互動,任何方法都值得使用。
(本圖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