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各式各樣的資訊來源眾多,源源不絕地提供琳琅滿目的知識,相較於80年代,現代人每日接受的知識幾乎達到爆炸狀態,這許多健康資訊,會衝擊著民眾的健康意識,可喜的是正確的健康知識有益健康,但可怕的是以訛傳訛的資訊,未必能保護健康,在門診中可感受到不少民眾對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運動、生活型態等,都有其不同的認知和見解,雖未必全都正確,但卻十分堅持,例如讓民眾注重止痛藥的副作用和併發症,即使忍著疼痛,也堅持抗拒不吃止痛藥。另外有些民眾對於肥胖的顧慮很大,一提到肥胖,腦海中立即會浮現出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中風等念頭,因而會過度刻意減肥,卻反而會失去健康。
適當體重有益健康,多年來有許多研究發現一個現象,有些疾病的肥胖病人,其存活率反而比體重正常者高,這種現象稱為「肥胖悖論」(Obesity Paradox),先前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發現,體重過輕或者嚴重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35kg/m2)的死亡風險最高,而死亡風險最低群則是體重超重者(BMI介於25-30kg/m2),中度肥胖者(30-35kg/m2)和體重正常範圍(18.5-25kg/m2)者的死亡風險一樣。這種「肥胖悖論」現象,常出現於一些慢性病族群,包括冠狀動脈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心衰竭、急性心肌梗塞、末期腎病接受透析者、以及老年人等。即使肥胖悖論難以和一般的健康觀念相符,可是相較之下,保持健壯的體魄和維持較輕體重,會比刻意減肥形銷骨立更令人接受,在減重治療時需須先評估功能及相關因子,再給予合適建議,針對體重過輕者則應鼓勵增加體重。
體重與發生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也息息相關,亞太骨質疏鬆風險自我評估工具(the 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 , OSTA) 即可供以評估年紀和體重的關係,若年紀減去體重後的差值大於25,表示骨質疏鬆症的罹病風險較高,約60%可能罹患骨質疏鬆症,老年人應注意維持體重。此外,老年人發生髖部骨折後,常會出現併發症,且一年內的死亡率可高達10-20%,尤其是體重較輕的病患。在2019年5月的J Bone Joint Surg Am.期刊中,瑞典學者針對髖部骨折病患的也提出「肥胖悖論」的世代研究結果,該研究共收案2013-2016年間的17,756位髖部骨折病患,年紀為65歲以上,校正干擾因子後,結果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為肥胖者(≧30kg/m2)的一年存活率最高(85.2%),而身體質量指數(BMI) <22 kg/m2 者最低(70.3%),這些體重較輕的病患,能正常回家居住生活的機會,也比其他體重正常(18.5-25kg/m2)、超重(25-30kg/m2)或肥胖者(≧30kg/m2)為低。
因此,建議改善營養不良和體重過輕狀況,更是照護老年病患的重要項目,尤其是髖部骨折病患,應從事適當運動、注重營養(鈣、維生素D和蛋白質等)、戒除煙酒、改善平衡、循序漸進,才有很大的機會恢復到與正常人相同的生活功能與品質。
(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