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害怕自己什麼都作不了,我可不是為了當無名企業的員工度過一生才被生下來的……」陷入深深無力的民哲,帶著接近灰階的淡薄存在感和疑問來找我。
他雖然畢業於不錯的大學,在穩健的中小企業一直晉升到處長,但他還是疑惑自己要在這個地方待到什麼時候,抱怨了好一陣子才離去。
看著被壓力和不安壓垮的他,我的腦海中忽然浮現了「興趣」這個字。為什麼不找一個和工作一樣,可以深深投入的興趣呢?
因為沒辦法拋下經營已久的職涯突然轉換跑道,也沒辦法立刻開始準備司法考試。然而,實際去尋找能增加存在感的方法,比繼續無力地按兵不動要來得有效多了。
所以那些擁有等同於第二職涯(JOB)等級興趣的人,我想大力讚美他們是非常進步的人。
具體化之後就會產生動力
「最好的沉思就是留意生活,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這是中國心理學家李子勛在《煩惱過剩》一書中提到的思考方式。
他把反覆思考自己現在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的舉動,定義為「沉思」。我想在此補充,這是為了養成沉思的習慣,把抽象還原成具象的一種作業。人的心理是抽象的,會對肉眼看不見的事物或價值產生怠惰。不然明明到處都是刺激末梢神經的遊戲,為什麼還要玩那種拚命仔細看才看得懂意思的遊戲呢?
如果可以把「沉思」量化,不僅更容易有所感受,也可以增強實踐的意志力。比方說讀三頁書、一天走一公里、一天散步10分鐘、吵架的時候沉默五分鐘等等。
如果讀書的時候只專注於書的內容,散步的時候只專注在步伐上,就叫作「沉思」的話,那麼加上單位讓它成為更具體的系統,就是將「沉思」量化。雖然這感覺好像不算什麼,但整整一個星期,一天不少地實踐之後,就會發現生命的品質變得截然不同。
為了把人生過得更有趣,就要有更多「可以獨自進行的有趣事物」。最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個角落,都要準備好作為消遣的事物。
若你不想再對工作和人際關係那麼敏感
用「十二年愛書人」介紹自己的美善,是一個專職家庭主婦。
有一天,她送給自己一個書櫃。因為她時不時就買書,家裡幾乎快要沒有放書的地方了,於是便瞞著家裡人偷偷買了書櫃。
剛開始的頭兩年,她只讀簡單的書,等到她開始有了喜歡的領域,便接二連三地持續閱讀,最後一頭栽進了書本的世界。她說,在那段閱讀時光裡,人生的滋味也自然而然變得深邃起來。
第一個發現她變化的人,自然是她的家人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要美善在看書,家人就不會呼喚她。雖然一開始試著叫了幾次媽媽,不過看到沉浸在書裡的美善根本沒聽見,家人們也開始學會尊重媽媽的時間了。即使沒有大聲疾呼身為一個媽媽、妻子所需要的尊重,家人們也自動自發地改變了。
美善說:「人家都說女人的命運就是為了老公和小孩,把自己擺在後面,但我不知道原來為自己作些什麼,可以讓人感到這麼充實。」
像美善一樣擁有興趣,漸漸開始塑造自己的領域之後,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自在起來。不同於從前總是在看時間等老公和小孩回家,現在的她因為沉浸在興趣中,嘮叨也減少為從前的一半,彼此之間漸漸培養出健康的距離。
最重要的是,所謂興趣就是你能以自己為中心,完全掌控的少數領域之一。不管是工作還是人際關係,都無法以單一的力量完成些什麼,其中一定會有變數,或是被不曾預想過的雜音打亂計畫,也是常有的事。
然而興趣是對自己的投資,即使沒有人知道自己享受的東西,也會帶來幸福的滋味。比方說,運動時邊汗流浹背,邊感受到的成就感;練舞時舞步全都準確對上拍子時的滿足,這些都不會輸給在奧運中得到金牌的選手。
像這樣試著享受幸福的時光,就會變得不那麼在意工作或人際帶來的壓力。「因為我要幸福,所以那件事就PASS吧。」你就能變得如此泰然。而那些看到你變化的人們,則會對你抱持深深的好感。
怎麼樣?一個興趣就可以帶來這樣的正面循環。興趣就是這樣替人生製造緩衝空間,不僅在人際關係中,也在你的整個人生中準備了讓你喘息的空間。
每天15分鐘,像存錢一樣投入興趣吧
我們不可能每天都活在主幹之中,這裡的主幹指的是什麼呢?法律人的話就是每天要忙於官司,商人是每天要一直賣東西,醫生則是要每天面對各種病人,這就是他們的主幹。不過怎麼可能從不休息,一直這樣生活下去呢。
興趣可以讓人暫時忘記現實的自己,將你帶去一個過渡空間(TransitionalSpace)。過渡空間是連結現實和幻想的假想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我們可以放飛自己在現實中飽經風霜的心靈,遇見人類原有的純潔,進而得到快樂。創意、藝術、文學等都是在過渡空間發生的事。
能夠好好利用這個空間的人,就能作為一個「享有私人的人」,感到加倍地快樂。並不是非得坐上飛機,飛到什麼地方度假才算休息。只要能暫時逃離現實,把自己放進一個專屬自己的私密空間就好,即便是一個多麼平價的逃離日常方法,但我認為這才是具有真正意義的休息。
更何況,興趣還能具備學習的價值。舉例來說,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學了大提琴,到現在都還在慢慢琢磨,在我投入一個一個的音階,拉出巧妙琴音的過程中,常常得到許多書中讀不到的智慧。一味想拉出聲音而胡亂用力的時候,拉出來的聲音就很糟糕,只要順著自然的節奏去拉,就會發出美妙的音色。
有過幾次經驗,我便明白必須捨棄「用力」的習慣。只要人為介入,事情總是會搞砸,但我活了這麼久,卻好像從來都沒有明白過這點。值得感謝的是,我終於透過大提琴明白了。
不管是日常生活,還是投入休閒活動,我們硬是太過用力的話,就會發生意外。要養成放鬆的習慣,才可以嘗試各種事物,也才能有耐心等待這件事物變得屬於自己。
有一次,一個女生朋友跟我說她想把學油畫當成興趣,結果她買了各種油畫工具後,還不到一個月就放棄了。她問我:「如果不想要三天捕魚兩天曬網,該怎麼辦?」
我跟她說,不要讓休閒生活占掉太多比重,也就是要試著放鬆一點力氣。如果不是一次用太多力了,她也不會一次買齊所有的油畫工具。不管什麼事情,如果一開始太刻意的話,就會被那種刻意擊倒。如此一來別說享受了,反而會讓這件事變成一種壓力,最終沒辦法持續太久,只得放棄。
把策略改成一天15分鐘,每天不間斷地持續進行吧。15分鐘可以練熟八小節的大提琴,或是讀四頁書左右,至少也足夠好好地畫完一條線,只要是在我們人生中足以意識到休閒娛樂的時間就可以了。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race.」這句話的意思,跟「欲速則不達」很像。我想在這句話裡指出的重點,不是「慢慢地」(Slow)而是「穩定地」(Seady)。就用這個「Steady and slow」的策略,讓興趣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吧。
如果一天15分鐘很困難,也可以改成每兩天15分鐘,甚至一個禮拜15分鐘也不錯。最重要的是,要在和人生中密不可分的某個角落中享有「熱愛的興趣」。
現在這個世代的人們,是第一個可以製造出各種身份定義自己的世代。以前的人只能為家人犧牲自己,過著如果沒了名片,就沒辦法再為自己做些什麼的人生,但是現在的年輕人不應該再這樣下去。
我們應該要用愉快的心,發掘出可以做一輩子的「興趣」;找到自己喜歡,而且能在日常生活中反覆進行,感受到快樂的事。擁有這樣的興趣,可以透過它確認自己的喜悅與存在感的人,就可以過得很幸福,這些興趣便成了我們一輩子的朋友。
朝一個目標不停奔跑是件嚴肅的事,會讓人生變得沉重。一旦變得沉重的話,就很難保有創造力,也會無法感到快樂。這就是為什麼即使要向前奔跑,也不該只看著前方巨大的目標,而應該和小小的快樂一起同行的理由。
(本文作者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與專業精神分析師;原文刊載於韓星姬《擁抱年齡焦慮:不安,其實是推動自己成長的力量》/采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