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行走時下肢與軀幹需維持動態平衡,保持骨盆在水平線上,很少會上下搖晃波動,身體可平順前進,因而節省許多能量的消耗,人體從小時即練習這種正常的步態,其先決條件之一為兩腿等長;若兩腿不等長時,行走時即會出現很明顯的骨盆晃動,外觀上的不平衡會招來別人的注目,而身體須運用許多代償肌肉並消耗很多能量來加以平衡,臨床上通常稱為「長短腳」。
骨科臨床上,經常都會有病患會前來求診,其中常常可見到經其他醫師診斷為「長短腳」而來尋求確診。臨床上「長短腳」可分為「外觀上」的長短腳或「結構上」的長短腳。
「外觀上」的長短腳大都為功能性長短腳,亦即結構上兩腿長度相等,但由於姿勢、肌肉無力或其他結構如脊椎或骨盆問題,導致外觀上雙腿不等長,最常見的例子為脊椎側彎或骨盆傾斜的病患,他們在行走時出現一腳高一腳低,很容易被判定為「長短腳」,但其實病患的雙腿長度相等;另外中風病患或小兒麻痺病患,由於肌力不足,也會讓人有長短腳的誤覺;「結構上」的長短腳即為真正的腿長不相等,例如先天性腿長不等、發育性髖關節脫臼、先天性股骨缺乏症、先天性脛骨缺乏症、兒童期長骨的生長板受傷而停止生長、或成年人發生骨折後癒合不正等,都可能會使腿長不等,造成結構性「長短腳」。
臨床基本的理學檢查之一為測量腿長,通常會測量雙腿的選定參考點之間的距離作為比較,例如從骨盆的前上髂棘、髕骨中心點和內踝等三點,可測量出大腿和小腿的長度,定為臨床上測量到的腿長。另有測量肚臍到踝部內踝的距離作為比較。這些測量方法可能出現誤差,有些醫師選用腳墊塊來墊高病患的短腿側,讓其骨盆呈水平時,再測量腳墊塊的厚度,即為兩腿不等長的差距。影像檢查上可拍攝腿長X光片,精確測量定點的距離供比較,精確度會增高許多,但X光片是二維的投影,人體是三維的結構,因此仍有其測量長度的誤差。
臨床上應先評估長短腳的真正原因,才能正確治療。「外觀上」的長短腳通常須矯正基本病因才能奏效,例如骨盆傾斜常起因於髖部、腰椎和骨盆肌力不平衡,或脊椎側彎,造成骨盆高度不等而呈歪斜,有時也可能來自於膝部變形不對稱、小腿呈弓形、足踝部結構異常不對稱等,須改善基本問題,不宜貿然利用腿部延長手術來拉長短腿,以免讓原本相等的雙腿,變成真正的結構性「長短腳」。
「結構性」長短腳若差距在2公分以內者,人體大都可以代償,不需手術處理,若病患覺得不適,可採用鞋內墊、加高鞋跟或鞋底等來改善;若超過2公分以上,需明確評估,必要時施行手術治療。兒童的結構性「長短腿」可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加重,應密切定期檢測,尤其腿長差距超過2公分且骨骼尚未成熟的兒童,可使用鞋具墊高矯正,審慎追蹤身高及肢體長度,若腿長不等情形仍繼續加重,可諮詢小兒骨科醫師有關手術的治療,選用合適的治療方式。
「長短腿」若未適當診治,不只會造成外觀不平衡,可能會進而影響其他結構,使脊椎和下肢關節更早出現退化性關節炎變化,應審慎評估,不可大意。
(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