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許多人來說,想要兼顧的面向太多,如工作、家事、念書、休閒等等。仔細想想,是否因為想要過得充實,而使得自己一整年都陷入忙碌之中?
身處於現代社會之中,每個人都忙著做很多事情。原本應該是為了讓生活更加便利而開發的科技,卻反而增加更多「必須記住的事情」,結果變得忙碌不已。
思考忙碌之際,分辨是「物理層面忙碌」(真的必須完成的工作量)和「精神層面的忙碌」(「那也得做、這也得做」、「那也沒做完、這也沒完成」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
比方說,只要打一通電話就能完成的事情,如果腦中出現「那也得做、這也得做」、「那也沒做完、這也沒完成」的壓力,「現在哪是打電話的時候啊」的感覺就會占上風。於是,就連簡單的「一通電話」也做不到,未能撥打的這通電話成為徒增「那也得做、這也得做」、「那也沒做完、這也沒完成」的壓力。
為了擺脫這種「精神層面的忙碌」,暫且不去思考多餘的事情,只要平心靜氣地專注在眼前的事情即可。當我們專注於當下,最能夠發揮出能力,而且能夠不浪費時間、心情愉悅的工作。
當你覺得「那也得做、這也得做」、「那也沒做完、這也沒完成」的時候,暫時將這種感覺擱置一旁。總之,逐項完成眼前的工作吧!完成工作的成就感,不僅能夠減輕精神層面的忙碌感,還能夠為你帶來「自己還有能力做更多」、「能夠做到很開心」的感覺。
為何無法停止煩躁?
然而有時候,如果事情不如自己預期就會不高興,如果被別人說三道四也會覺得不爽。造成情緒不佳的原因不只一個,在各種事情的累積加乘之下,有些人經常處在煩躁狀態。
請回想一下,到目前為止自己所感受到的憤怒。「怒氣直衝腦門」類型的憤怒,是因為出現「預定計畫被打亂」的情形,而覺得「不應該是這樣」的時候所感受到的強烈情緒。再更進一步說,覺得生氣的時候就表示「自己遇到困擾的事」。如果能夠意識到這一點,你就能夠努力改善情況。
事出必有因
「煩躁」是由憤怒慢性化所形成的情緒,「為什麼那個人淨做一些惹惱我的事?」、「身為人,為何他會做出這種行為?」我想煩躁的人常常會有這種感覺。
這可以說是「人應該這樣」的「應該」,與實際上對方的行為有所不同時,會產生的感覺。因此,這種「應該」感覺越強烈的人,越容易對別人感到煩躁。換句話說就是沒有包容心。
光從言行舉止的角度來看,確實讓人覺得離譜、差勁的情況不在少數。但是,這個人會有這樣的言行舉止,一定有他的「情況」。像是先天的因素、幼年時期的生長環境、從前其他人是怎樣對待他的、曾經有過什麼樣的經歷等等,這些只有本人才知道的「情況」。
那個人的言行舉止就是基於這些「情況」。就算覺得「離譜」,也試著聽聽對方過往的故事,很多都是身為人能夠理解的事。
煩躁是相當大的壓力。看到他人出現煩躁的言行舉止,不妨就告訴自己「他會這樣一定有其緣故」。如此一來,就能夠將「我也是很忍耐」的被害者意識昇華為自我肯定感,告訴自己「不過,我希望自己能夠為社會盡一份心力,並且生活在這種美好意志之中」。
POINT若感覺精神忙碌,首先應平心靜氣地專注在眼前的事情。如果碰到煩躁狀態,不妨就想成「其中必有緣故」,有助於降低壓力
(本文作者為精神科醫師、人際關係療法專門診所院長。原文刊載於水島廣子《隔絕情緒勒索,給自己好溫暖的心情整理術》/健康你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