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是一種透過符號或標誌的展現,傳遞設計者的理念,喚起民眾記憶庫中既有的認知,達到訊息傳遞的目的;認知症懷舊情境的設計更是以患者已經受損的認知功能為中心,透過環境設計,輔助患者現實導向、短期記憶等缺損,以穩定情緒,強化自信心,平靜持續度過接下來每一天的生活,達到延緩退化的可能。
有人曾說,只要去過拉斯維加斯,就可一次看到世界著名的城市與其地標,也可追溯到過去的記憶。賭城拉斯維加斯大道上的「巴黎酒店〈Paris Las Vegas〉」是以法國巴黎的艾菲爾鐵塔及凱旋門為造型;「威尼斯人酒店〈The Venetian〉」把水都著名的「威尼斯河」搬到拉斯維加斯,這沙漠上來,在河上穿梭的小舟及水手們也都一起搬來,還將最有名的聖馬克廣場(St. Mark's Square)及威尼斯中一些重要地標也一起移來,使人彷彿置身在義大利的威尼斯一般。
圖/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威尼斯人酒店;取自Shutterstock Miune。
羅馬式的「凱撒皇宮〈Caesars Palace〉」一切的設計來自於希臘神話及古羅馬的莊嚴和古典,除了有壯碩的石柱及精細的石雕外,羅馬庭園的精緻與典雅的噴水池,還有一座仿古羅馬的盾形設計游泳池,購物中心裡面的首創可變式天空〈黃昏與朝陽相互替換〉。
這些設計理念於2007年,在荷蘭Weesp小鎮上一間名為「霍格威村」(De Hogeweyk)認知症患者中心(俗稱的荷蘭失智村)出現之後,開始落實在世界許多角落,為認知症患者設計符合他們過去生活情境的環境,讓「過去」回到「現在」,讓「現在」活在「過去」,使得認知症患者心情平靜減少恐慌,避免不知置身何處之不安。
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一間安養中心的房間,牆上貼著60、70年代風格海報、映入眼簾的是舊卡式機、舊式炊具以及巨大的切片麵包機等、耳邊還傳來復古樂曲、一輛東德時期的摩托車,讓人仿若回到 6、70 年代的東德。
捷克東部的維克托維采地區的一家私立醫院在一個房間裡,重現了大多數捷克家庭在6、70年代擁有的典型房間的最微小細節,包括傢具、燈具、壁紙,甚至還有那個年代的書籍和雜誌。熟悉的環境和日常生活可以提高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舒適度,並能避免身處無法識別的環境給他們造成創傷。
葛萊納廣場(Glenner Town Square)坐落在美國南加州聖地牙哥郡南部的朱拉維思塔市(Chula Vista),占地2萬平方英呎的建築內,是一個迷你版復古小鎮,內部設計完美重現1953到1961年間的美國小鎮,對一般人會有時光倒流的錯覺,但對於阿茲海默症患者,陳舊海報、老報紙、經典車款等道具喚醒他們患者的長期記憶,也改善他們的心情。
圖/葛萊納廣場以懷舊的方式去設計環境;取自Glenner Alzheimer's Family Centers臉書。
美國俄亥俄州一家老人安養中心也學著拉斯維加斯的設計,將日出日落帶入室內,讓月亮與星光升起,把建築物變回住民所熟悉及所屬的30、40年代,沒有沉悶死板的日光燈及天花板,住民可仰望由燈效造出的天際,到晚上日落星移,黑暗的天空配合長者作息的生理時鐘。
現實導向是腦部一種重要功能,能讓人類對現在所處的人、事、地、物等有明確的定位與認知,彼此現實導向一致時,才能有共識,進行溝通與互動,否則彼此存在於不同的時空環境的平行線上,會出現雞同鴨講的困境。
這就是為什麼認知症長者出現:一直會說要回家、會將子女叫成爸媽、已經退休多年,卻說要去上班、父母早已過世,卻說要找父母等狀況,對於不認識認知功能、不懂現實導向功能的人,會覺得這些長者為什麼變得那麼「亂」、是否故意「找麻煩」。
目前醫療是無法解決現實導向缺損所出現的行為,就算以精神性藥物,譬如鎮靜劑,僅是透過睡眠或造成意識混亂,減少對照護者或家人的「干擾」,讓照護者覺得患者不再「亂」,但忽略患者健康權益與人權。
當醫療無法面對現實導向等認知功能缺損的行為,「認知症照護」就形成更加重要,醫療無法「導正」因現實導向缺損所出現的行為,此刻的照護是先順其意,透過「懷舊情境」等方式,提供符合患者認知中的情境,滿足患者的想法與需求,使其情緒穩定,接受照護者,再進一步建立照護者與患者間的友善關係與互信基礎。
這一切是以患者為中心來思考,從患者眼中描繪出他們所擁有的情境與角色,專業的照護者會善用環境支持以降低患者精神行為症狀(BPSD),再以溝通技巧與方式,鼓勵患者發揮尚存能力,做出自己能做的事,得到尊嚴與自信,以照護做到醫療無法做到的事,放下疾病與症狀,尊重人的基本價值,讓「以人為本」不再是口號。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