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媽媽往往扮演最主要的角色,每天幾乎忙著打理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小傢伙點點滴滴的成長,無不凝聚著媽媽的心血。至於作為另一半的爸爸,或許認為自己笨手笨腳,心思不夠細膩,感覺會比較被動,可能高興就逗弄幾下,平時大多是「On Call」。
值得注意的是,一份前些時候發表在國外《嬰兒心理健康期刊》(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的報告指出,爸爸每天若能多花時間和寶寶相處,積極陪伴玩耍,此舉似乎可以提升孩子未來的智力表現。
該研究由任教於英國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醫學系的保羅.瑞切達尼(Paul Ramchandani)教授所主持,其和牛津大學、倫敦國王學院的學者合作,藉由刊登廣告的方式,陸續招募到128組育有嬰兒的家庭,並針對爸爸和孩子進行追蹤調查,目的在探討親子之間的互動關係,對於寶寶往後的認知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
過程中,研究人員除訪談每位父親外,也拍攝他們和三個月大孩子互動的影片,以作為分析闡釋之用。後續在孩子兩歲時,安排參加讀書會,從中觀察言行。另外,也實施智力測驗,瞭解認知能力如何。
統計顯示,寶寶早期和父親的接觸量,與兩歲時智力測驗的得分呈現正比關係,其中又以形狀、顏色的辨識最為突出。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寶寶出生後有爸爸經常「陪玩」,他們在兩歲時的學習速度明顯會較快,情緒穩定度較高,對書本文字的理解也較好。上述發現即使考量寶寶性別、父親年齡與平均收入等因素的干擾,結果仍相同。
研究者表示,陪伴孩子不只是母親的責任,父親的參與會激發寶寶的認知發展和學習,長大智力表現會更出色,影響力實不容小覷。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去年於官網成立「超級爸爸」網頁,鼓勵爸爸抓住陪伴孩子成長這絕無僅有的一次機會,並提到營養、遊戲、關愛是促進孩子發展的三大要素,強調爸爸「陪玩」的重要性。至於該怎麼和寶寶玩比較好呢?除可以抱著跳舞、牽引身體運動、發出搞怪聲音(如學貓、狗叫)或對著說唱外,國內專家建議還可參考以下原則:
• 挑選適齡玩具:玩具書、積木、敲打型玩具都適合1歲以下的孩子。
• 觀察孩子玩法:先看孩子喜歡如何玩,再從中加入意見或變化。
• 用心陪伴互動:「陪玩」重質不重量,心有旁騖難建立玩伴關係。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