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帶著一個小男生進入診間。
爸爸:「手伸出來給醫師看。」
媽媽:「你不要這麼兇好不好?」
爸爸:「我哪裡兇?不然你叫他把手伸出來給醫師看。」
小男生很識相地把手放在桌子上。
爸爸:「醫師,他的指甲為什麼都長不長?是不是營養有問題?」
醫師:「手指甲和腳趾甲都讓我檢查一下,好不好?」
媽媽:「他腳趾甲沒有問題,不必檢查吧?」
爸爸回頭惡狠狠地瞪著媽媽:「你這個女人怎麼這麼囉嗦?醫師說要檢查,就給醫師看一下有什麼關係?」
牛媽檢查了小男生的手指甲和腳趾甲。手指甲的邊緣破裂,指甲很短的嵌入甲床。腳趾甲是正常的長度,也沒有邊緣破裂的問題。牛媽心裡知道,這個小男生指甲長不長的原因,是因為他會咬指甲,但如果牛媽說出來,這孩子回去就慘了,有時候犯錯的孩子更需要被保護。
醫師:「弟弟,你是不是會流手汗?手掌心是不是常常都濕濕的?」
小男生回頭看媽媽,媽媽說:「有一點,我握著他的手走路的時候,手常常都濕濕的。」
醫師:「他的手會流手汗,所以指甲的邊緣容易潮濕,邊緣會像雲母一樣片狀剝落,所以長不長。」小男生抬起頭來看著我。
爸爸很懷疑地看著我:「這跟他咬指甲沒關係嗎?他常常咬指甲,講都講不聽。」小男生低下頭看著地板。
醫師:「他會流手汗,指甲的邊緣會片狀剝落,粗粗的不舒服,小孩自然會想把粗粗的指甲咬掉。只要指甲邊緣光滑,他就不會咬指甲了,弟弟你說對不對?」小男生輕輕地點點頭。
我請爸爸去診間外面填寫雲端藥歷的同意書,趁機告訴小男生:「爸爸很關心你,特地帶你來看醫師,你要乖乖擦藥,指甲一個月之後會長出來,爸爸就不會再罵你,媽媽也不會被爸爸罵。如果你想要咬指甲的時候,就擦藥在指甲的邊緣,指甲會變健康,而且指甲上面有藥,你不能再咬指甲,否則會生病喔。」
我又請護理師帶弟弟去外面教他如何擦藥,再跟媽媽溝通。請他們假日帶弟弟出去外面活動筋骨,爬山打球。多一點戶外的活動,孩子比較不會一直咬指甲。
為什麼要知道咬指甲有什麼關係?
• 咬指甲並非只有指甲受傷,連牙齒或牙齦都可能受傷。
• 咬指甲有時候是情緒的表現。
• 改掉咬指甲的習慣有時可以拯救一個家庭。
根據統計7歲到10歲的小朋友中,有28~33%有咬指甲的行為,青少年則有大約45%的人會咬指甲,在18歲以後咬指甲的比例會漸漸下降,但仍有部分成人還有咬指甲的習慣。
大部分的病人以咬手指甲為主,而且十指都咬,但少數人也會咬腳趾甲。咬指甲造成的影響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指甲的傷害,另外是對牙齒的影響。在指甲方面,咬過的指甲通常會太短,而且有不規則及粗糙的斷面。指甲周圍的皮膚也會出現脫皮的現象以及產生小傷口,增加二度細菌感染的風險,導致甲溝發炎紅腫。此外,唾液會使指甲的甲板過度軟化、出現皺皺的紋路甚至片狀剝落。
圖/凱特文化提供。
在牙齒及口腔方面,咬指甲的習慣可能會導致牙齦被指甲弄傷、前排牙齒的咬合問題、口腔內細菌菌種的變化以及二度細菌感染等問題。很多家長會擔心指甲的問題是不是營養狀況差或身體有問題,才導致指甲邊緣破裂不完整或長不長。此時只要檢查腳趾甲,或是否每個指甲的變化都一樣,就可以釐清是身體本身的問題還是咬指甲的影響。
針對有咬指甲習慣的小朋友分析,發現大部分的小朋友在缺少安全感的環境以及感受到壓力的時候,咬指甲的次數會增加,咬指甲可以讓他們減輕焦慮、恐懼以及寂寞的感覺。和沒有咬指甲習慣的小朋友相比,會咬指甲的小朋友有比較高的比例有情緒方面及行為方面的問題,例如分離焦慮等等。
大部分的家長會嚴格禁止小朋友咬指甲,甚至因此責罵或處罰小朋友,這些高壓禁止的處理都只有短期的效果,如果父母對小孩咬指甲行為的處理不一致,也常造成家庭的紛爭。建議多關心及觀察小朋友的行為,必要時需要皮膚科及身心科醫師的共同治療。身心科醫師可以幫助小朋友改善有關情緒及行為的控制,皮膚科醫師則進行對指甲的治療,不完整的指甲會藏污納垢、增加感染的風險,也會讓病患失去自信,不敢伸出手,導致更大的壓力產生。
指甲的治療包括改善指甲周圍皮膚脫皮及促進傷口的修復。塗抹指甲硬化劑,或配合人工甲片的配戴,都可以讓指甲有機會重新完整地長出來。
牛媽醫師的小紙條
1. 咬指甲不限手指甲,有些人也會咬腳趾甲。
2. 指甲和指甲邊緣的皮膚都會受到唾液的影響,變得脆弱、容易發炎及感染。
3. 指甲不規則破碎的邊緣會傷害牙齒及牙齦。
牛媽醫師的生活照顧小叮囑
1. 平常修剪指甲的時候,記得不要剪太短,指甲白色的邊緣可以留1 mm左右,不要剪到完全沒有白色的部分。指甲越短,越容易發生甲床剝離或甲溝炎的問題。
2. 咬指甲的病患並非完全不需要剪指甲,因為破碎的指甲邊緣會對牙齦及牙齒造成傷害,建議修剪掉不平整的部分,或用磨指甲的銼刀稍微修平整,再塗抹藥物、指甲硬化劑或保護滋潤的產品。
(本文作者為恩主公醫院皮膚科暨美容醫學中心主任。原文刊載於王綺嫻《秒懂肌膚:王綺嫻醫師帶你看對、看懂、看好自己的皮膚》/凱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