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的發展,改善許多足部的功能,鞋子本是用於保護足部的設計,坊間鞋子樣式種類琳琅滿目,有些人卻因為趕流行而穿上不合適的鞋子,反而引起疼痛。年輕人的足部結構柔軟度佳,適應性大,常選用時髦的鞋子,可是卻也在無形之中,積累足部的傷害,種下日後足部疼痛的病根。
臨床上因為足部疼痛而求診的病患絡繹不絕,足部疼痛的病因很多,包括扭傷、肌腱和韌帶等軟組織發炎、關節炎、皮膚病變、痛風等,都很常見。
年老病患中發生足部關節炎合併疼痛頗常見,如拇趾蹠趾關節炎或變形(約15%~17%),中足部關節炎(約6%~8%)等。足部疼痛的原因是多重的,包括外在和內在因素,分述如下:
1. 外在因素:
在草地上或沙灘上步行時,足部承受的震動量和反作用力較小,比較不會引起足底部疼痛,數十年前人們普遍都在沙地、草地、碎石地面上活動,即使有些人赤腳走路,但足底部疼痛的病患較少見。
目前人們活動的地面都較堅硬,如磁磚地面、水泥地面或金屬地面(如電扶梯)等硬地面上,避震效果較差,足部承受較大的震動,增高足底部疼痛的風險。
2. 內在因素:
動物的足部為減少步行和跑步所造成的震動,足底的軟組織會增厚形成足底脂肪墊;人體老化時,足部會逐漸變形,足弓較塌陷,韌帶、肌肉和肌腱的強度減弱,前足部變寬使足部骨骼結構改變(且由於長期的不當壓力分佈,出現胼胝),足底脂肪墊萎縮變薄,足部關節變僵硬,且血管循環或神經功能變差,老年人經常出現許多共病,更增高足部疼痛的風險。
此外,現代人的體重相對較重、使足部負荷增大,且日常步行的路面相對較不平整,增高扭傷的機會,這些都可能會導致足部疼痛。
圖/Shutterstock Soonthronphoto。
穿用合適鞋子,確實可改善足部疼痛,一旦病患的足部發生變形和局部疼痛,即可能難以購得合適鞋子。為因應治療足部疼痛,臨床上通常會加上一些特殊的設計來改善足部疼痛,例如:鞋內墊、增寬鞋頭、加高足弓、調整鞋底硬度等,以配合足部的需求,調整足部結構和症狀。尤其最近的3D製造技術研發後,更可依個別的足部形態來設計製造,可望更具療效。
評估足部疼痛病患的鞋子,可提供重要線索。
首先要分析其在各種場合所穿用的鞋子,包括工作鞋、休閒鞋、運動鞋和社交應酬時的鞋子等;注意觀察病患平時特別偏好的鞋型,如高足弓病患可能偏好,以適應馬足變形,減輕壓力和疼痛,但高跟鞋會縮短足底筋膜,限制足底筋膜伸展而減小柔軟度,增高日後足底筋膜炎的風險。
其次,若病患穿上某種鞋子後才引起疼痛,或當病患穿上特定鞋子後,疼痛即會減輕,則這些鞋子的樣式和特性可提供參考。
第三,根據鞋底磨耗和鞋形改變情況,可判斷病患的足部變形和步態。例如,老年人的前足部變寬後,常可見到其前鞋部膨大變形而異顯擠壓,女性尤其明顯。
若鞋底內側過度磨損,表示步行時足部過度外翻,可能起因於脛骨後肌肌腱功能不全、慢性三角韌帶或足底韌帶功能障礙。
若鞋底外側過度磨損且超過前足部,表示足部著地時呈過度內翻,經常起因於病患試著內翻且墊高足部,增長腿高來代償兩腿長度,如股骨骨折、膝部外彎或內彎變形,導致腿部變短,都可能出現此種代償動作。
要改善足部疼痛,應避免穿用不合適鞋子、調整步態和作息、復健治療運動以強化肌力,必要時可採用定製型輔具。晚上在脫下矯正鞋時,也要注意足部的保護,切勿赤足,以免失去其療效。
(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