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氣候、天性、物產等主客觀因素影響,全世界的人們也都帶有不一樣的性格。有人天生就存在著不快樂因子,只要有他出現,歡樂氣氛會立刻變調。世界各國的人們會如何排解不快樂的原因,讓自己更積極地生活呢?
德國人性格帶有憂鬱傾向
德國人就是公認不太快樂的民族,初次與德國人相處,會被他們酷酷不笑的表情感到些許壓力,因為德國人非常注重秩序和規則,不會沒事衝著你露出可愛的笑容。
德國社會心理學家對於德國人為什麼會不快樂提出一套合理解釋,因為德國的位置(有人稱其為歐洲的心臟)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長期處於備戰狀態,所以德國人的基因之中帶有不安全因子,又屬緯度較高、氣候偏冷的地帶,陽光普照的日子不是很長,天色經常陰霾晦暗,所以造就了德國人性格中帶有憂鬱傾向。
但我寧願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喜歡迎向快樂,更同意暫時性不快樂的說法,畢竟不可能天天星期天,每天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疑難雜症需要面對及解決,有時還要以嚴肅的態度慎重處理,但人也不能天天板著臉,哀聲嘆氣,彷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揪出不快樂是一回事,如何面對不快樂又是另外一回事,該怎麼辦呢?
德國人還真是有一套,他們利用巧克力改善性格中的不快樂,有一項統計指出,法國人每人每年平均吃掉6.69公斤巧克力,希臘人吃了2.84公斤,英國人吃了8.59公斤,而德國人卻吃了高達10.12公斤巧克力。
很多醫生將巧克力做為抗輕微憂鬱症的天然藥物,因為它含有豐富的鎂元素,每100公克黑巧克力含79毫克的鎂(資料來源:衛生署「臺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另外苯乙胺(PEA)會刺激大腦快樂中樞,讓大腦複製歡愉快感;巧克力還含有色胺酸,是協助人體合成血清素的重要物質之一,有足夠的血清素,人會處於穩定的情緒之中,具有安神和抗憂鬱的作用。
但面對惡劣天氣導致的不快樂情緒,又該如何是好?旅遊是德國人擺脫憂鬱的最好辦法,他們真的很愛旅遊。2/3以上的德國人,每年都會享受一次長達5天的度假行程;1/10的人1年會旅行2次;德國人每年1日遊的平均次數是26次,所以出國旅遊時經常遇到德國人,不用太過訝異,因為這就是德國人尋找快樂的方法。
台灣人擺脫情緒過勞的技巧
情緒過勞常是不合理認知所造成,或許是自我性格,也或許是環境氛圍,過分追求及認真時,就會出現情緒過勞的症狀。以下列出幾個技巧給讀者參考。
技巧1〉找出導致情緒過勞的不合理認知
一個好人,最常見的不合理認知是「為了公司的業績成長,我要追求百分百完美」、「有這麼多人關心,我不能讓大家失望」、「同仁都如此挺我,所以每件事情的螺絲都必須鎖緊,絕對不允許有任何環節鬆散」、「老闆這麼重視辦公室的工作氣氛,我千萬不能有不耐煩的樣子」、「為了和諧,忍一時海闊天空」、「我一定要達成使命,否則絕不罷休」,看起來以上的認知很合情合理,但拿捏過當,就會成為情緒過勞症,當情緒開始出現不穩定時,立即檢視一下自己,是否為這些看起來對的事情耿耿於懷。
圖/別讓自己成為情緒過勞的受害者;僅為情境配圖。
技巧2〉
檢視有沒有新的不合理認知出現不合理認知會形成情緒過勞,但自覺不對時,常常會尋找新的合理認知替代;真的是合理認知嗎?可能又是另一個不合理認知的開始。有些人在好意受到質疑時,逐漸會用「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盡心盡力就好,不求回報」的想法替代,看似合理認知,但處理過當時,又可能是讓情緒過勞的另一個引爆點。
技巧3〉
忠於自己情緒一般來說,好人常常會有幾乎完美無缺的表情,不生氣、一切都好,但真的不會生氣、沒有懊惱嗎?誰沒有情緒,所以為了自己身心健康,只要在不傷害他人情感、於合宜情境下適當表達情緒,發洩一下,沒有什麼不對。
技巧4〉
量力而為好人可以當,但拿好人卡時,一定要量力而為,不要什麼事情都要答應人家,你的時間有限,不要為別人而活,做了濫好人,記得先保護自己,有了多餘的能力,才去當好人。
最快樂的不丹人
若從世俗眼光來看,沒有電視、沒有奢侈品的國家,等於沒有娛樂,又怎麼會快樂。不丹王國卻擺脫了這樣的成見,2008年英國萊斯特大學所公布的「全球快樂排行榜」,不丹名列第8位(丹麥、瑞士分居1、2),而且它提倡以國民幸福總值(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代替國民生產總值(GNP),強調心靈富足比金錢更重要。不丹王國的物質生活很窮,卻是世界上最快樂的窮國家。
我沒有去過不丹,對於不丹的了解多半來自於報章雜誌及網路資訊:「從國王到富人,沒有人炫耀財富。這裡沒有LV,也沒有勞斯萊斯;不管你是多有錢的世界性連鎖大企業,一旦進入不丹,街頭廣告招牌都齊頭式大小。因為,沒有高物質欲望、沒有貪婪,相對的,犯罪率也低。」
上述文字揭露的是,快樂和物質並沒有太多關聯性,內心感受才是快樂根源,如果追求的是感官與物質,忽略了內在感受,則快樂將無法延續,一定會被憂愁、煩惱、氣憤取代。
扭轉心境就能離苦得樂
佛家對於「人」有很精闢的解釋,人有許多苦,生、老、病、死是大苦,愛、怨、悲是小苦,從出世到離世,苦從來沒有離開過,而且相隨一生,與其天天苦,不如「離苦得樂」。佛教法師開示中,多半離不開對苦的說明,作用是讓大家看清楚苦的真面目,一旦遇上了,就要思考如何轉彎,不讓痛苦繼續如影隨形。佛家是帶著宗教色彩教化弟子不要被苦纏繞累世,但從心理學層面來看,又何嘗不是;英國心理學家韋斯曼博士曾經花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研究世人認為的幸運與不幸的人,測試者有上千名,最初以為會有上天帶來好運的結論,最後他驚訝發現,運氣不是上天給的,而是由心境、思考和行為模式組合而來,也就是說態度或想法會決定好運或歹命。
碰到倒楣事的人,最常出現的反應就是「哇!為什麼是我,不是別人」,接著整個人就鑽進痛苦的牛角尖,愈陷愈深,為何不試著轉換情緒,「哇!這堆垃圾中可能有些被人遺忘的寶貝,我要好好動動腦、挖挖看。」
等到經驗多了,腦筋用靈活了之後,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時,就懂得應變啦,而且三兩下就會化苦為甘。不少人有被公司裁員或降薪、改調他職的經驗,相信第一次收到公司辭退通知時,內心的驚嚇和波濤洶湧的海嘯並無兩樣,久久不能平息,有些人甚至事隔多年後,還是無法接受為什麼是我的震撼。
沒有人一路順遂,無礙直行,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挫折,心情低落,只是樂觀的人會迅速將難題化繁為簡,跑跑步、看個電影、來趟單車之旅,身心放鬆後自然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不會氣餒到躲在牆角哭泣。
韋斯曼並發現,懂得扭轉歹運的人會看得比較長遠,不會囿於一時失志,而且想像力容易瞬間沖天,認為爛事的作用是讓他們打開另一面心牆,發揮更大的內在潛能。
(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藥理研究所兼任教授。原文刊載於潘懷宗《一輩子都受用的健康寶典:潘懷宗的養生6件事,掌握健康A+》/出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