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壯的足部是人體健康的根本,人的足部有如車子的車輪,長年使用之下,都會造成磨損,影響功能甚大。老年人的足部經常發生結構和功能障礙,不但損壞活動力和功能,也會增高跌倒風險,應多注意保健。
足部疼痛是健康的重要紅燈警示訊號,經由臨床檢查,X光檢查和超音波檢查,可供診斷和治療參考。保守治療,如藥物、功能導向物理治療、運動治療、選用合適鞋具和輔具,及經皮止痛治療,都可有效控制症狀,嚴重時才需施行手術。除骨折、滑囊炎、雞眼、疣之外,本文簡介老年人慢性足部疼痛的骨骼肌肉系統病因,供讀者參考。
1. 骨關節炎即退化性關節炎
X光片檢查顯示,具有症狀的足部骨關節炎高達16.7%,最常見於拇趾的蹠趾關節(約8%;如拇趾外翻),其次為楔狀骨蹠骨關節(約7%)和距骨舟狀骨關節(約6%)。骨關節炎疼痛起因神經分支、血管、肌肉或肌腱,並非關節本身。臨床症狀包括疼痛、腫脹和關節活動度受限,常起因於單次重大創傷,或由慢性反覆微小創傷所造成,女性比男性常見。蹠骨頭部背側關節軟骨會磨損,出現骨刺,引起滑囊炎或神經刺激造成疼痛。通常採用保守藥物治療,加大鞋子尺碼或硬底鞋以限制足部背屈,即可減輕疼痛。
中足部包括足部中段部位的許多小關節,由於原發性創傷或次發性創傷會造成關節炎,引起足背痛。有些扁平足病患的中足部外側會受壓迫而疼痛。若病患為高足弓或鞋面太緊,應改穿鞋面較柔軟的鞋子,或配合輔具,必要時才需局部注射類固醇,以減輕症狀,但應注意防範副作用。
2. 炎性關節病變
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和焦磷酸鈣疾病(即假痛風)。末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出現足部嚴重變形、局部骨質疏鬆、足背水腫、滑囊炎等,通常採用藥物治療,應注意防範副作用。老年人因痛風而引起足部疼痛的男性約5%,女性約2%,有時會合併出現痛風石,以藥物治療為主,應注意腎功能和心臟功能。
圖/痛風讓關節腫大;Shutterstock Adul10。
3. 肌腱病變
(A)阿基里斯氏肌腱病為足跟部疼痛,可能起因於反覆發生微小創傷、血管循環不良、肌腱修復不良、或肌腱老化所致。病患可能會出現局部團塊,有時不會伴隨疼痛,治療上可穿上高跟鞋、拉展腓腸肌腱、冰敷、經皮用刺施行肌腱切開術、注射富含血小板的血漿或水刀分離術等,很少需外科手術治療。有時會合併潛藏的肌腱斷裂,高達25%會被忽略,需施行手術治療修復。
(B)後天性扁平足,常合併出現脛骨後肌肌腱無力,病患的疼痛會沿著脛骨後肌肌腱出現,但可能會慢慢擴大範圍,由於平日未加注意,通常在就醫時已頗嚴重,可能會延伸到後足部,且合併足部變形。治療上可採用輔具,或施行手術治療,依病情而定。
此外,滑囊炎、雞眼、疣、足底筋膜炎也是很常見的疾病,另有專文討論。
(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