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失智人口也逐漸在增加。據估計,我國目前65歲以上的失智長者超過25萬人,大約每100名銀髮族中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面對該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威脅,與其祈求神明保佑,希望老來不要被找上門,其實您可以採取更多積極的作為來因應。
比方說,一份最近發表在國外知名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PLOS Medicine)的報告就指出,平時多和朋友聯絡,經常參與各類社交活動,此舉可有效降低未來失智纏身的風險,值得大家關注。
該研究由服務於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精神病學系的安德魯˙索默拉德(Andrew Sommerlad)博士所主持,其透過刊登廣告在3年內招募到10308名年齡介於35至55歲的民眾,並針對他們進行長達28年的追蹤調查,目的在探討社會互動和失智發生率的關聯性。
過程中,所有人需定期填寫問卷,主要在了解當事人和親友(註:並無同住在一起)之間來往的情形。另外,也會安排5次的神經心理測驗,評估內容包括語文記憶、語文流暢性和推理能力等。最後則是藉由查核所有就醫紀錄和健康保險相關資料,確認有無得到失智症。
統計顯示,不管是中年或老年,社交互動頻繁似乎對大腦認知功能可以產生保護作用,進而預防失智症的出現。以同樣都是60歲的個案為例,幾乎每天都會和朋友接觸的人,失智纏身的可能性比起一個月只見朋友1至2次者少了12%。即使考量性別、社經地位、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等外擾因素的影響,所得數據變化有限。
論文作者表示,腦的健康生活形態中,社交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人際之間的正向連結,不只會降低孤獨感,更能經由相互親近、建立友誼與歸屬關係,刺激腦部各個功能區域活動,有助「儲存腦本」。以往類似的調查,樣本普遍為老人,且只追蹤4年左右,但這項研究把青壯族群納入,上述時間也大幅延長,結果更加具有可信度。
有鑑於此,想要遠離失智,顧好「頭殼」,建議要多強化社交和人際關係。至於該怎麼做呢?國內專家建議如下:
• 廣結善緣:把握交友機會,多認識不同類型、領域的人,透過經驗分享、意見交流,活化容易固著的大腦。但對方若總是充滿負能量,喜歡怨天尤人,最好還是敬而遠之,憂鬱和低落會讓大腦發炎。
• 主動積極:邀請和負責籌畫聚餐、旅遊或唱歌等康樂活動,在安排行程和聯絡夥伴當中,不僅能讓腦細胞動起來,也能讓個人和親友的關係加溫。
• 組織社群:和三五好友培養共同的興趣嗜好(如運動、打牌、釣魚、烘焙或擔任志工等),建立自己的同溫層,在學習新東西的同時,也能鍛鍊腦力。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