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讀懂失智者的心,讓失智者跟上常人軌道,其實並不困難。只要運用小技巧,引導失智者分享正向生活經驗,營造快樂的氛圍與環境,即能創造雙贏。且讓我們看看以色列失智症協會和「乒乓」理論的實際經驗……
在以色列失智症協會發展的活動中,其中一項是在民眾確診輕度失智時,以保險給付邀他們到日間照顧中心,由兩位專業活動帶領者進行10到12次的小團體活動,一方面讓他們得到支持和快樂,另一方面是為了提早預備照顧資源。次數多,是為給長輩時間,帶領者才可能找到很代表性資料。
以色列這個小團體活動,是透過輕度失智者樂意而且容易參與的生活經驗主題,鼓勵交流分享。從交流中抓取重複出現的主題語句詞彙,或透過預設主題活動,發現新的重要記憶和語句,然後逐一記錄下來。這項活動最後會邀請參與者找出自認最重要的場景和物品合照,做為個人手冊封面,再集結成個人資料。
多數人認為,失智者特別的行為與語言,最令人不知所措;然實際經驗顯示,不管家庭照顧者還是專業照顧者,令他們最感壓力的,其實是失智者會不斷地問同樣的問題。照顧者為了職責,不能嫌煩就離開,但又脫離不了這種重複精神轟炸。
照顧失智者「乒乓」理論 引導分享營造快樂氛圍
在英國,Oliver James 在其著作《滿足失智症》(Contented Dementia)中提出用「乒乓」方法,意思是照顧者可以視情況,事前預備重要詞彙和愉快圖像,與失智者互動,引導失智者活在容易得到穩定、安全、愉快的世界裡。所以要有耐心在打出乒乓球時,等對方回應後再繼續,若對方沒回應,也不需要挫折。
引導可以讓失智者分享、表達出更多相關經驗或感受,所以採用「乒乓」方法,照顧者在預備資源同時,態度要謙卑,要把失智者當成飽學之士,等待恭候他們,而且要一步一步來,一次只給一點點正向的線索,探測失智者能吸收多少。
拿相簿給失智者看時,您可能會認為他看照片的理解方式與速度和我們一樣,實際上不然。他看的可能是片段,不一定記得事實,但會去感受圖像的氛圍,所以以色列失智症協會另外開發的兩套活動工具包,不論針對輕中度還是重度,都有一疊這種目的的圖片,且都是愉快、可愛的自然界動物或人物,目的即在此。
因應失智者重複問同樣問題,我們可以用更有趣的話題和圖像來引導避開。另一個溝通挑戰,則是來自照顧者。因為照顧者對失智了解有限,有可能不斷重複向失智者說明,更糟的還有不斷向失智者問問題。殊不知,對於認知有障礙、接收語言有困難者,一直被問將造成不小的挫折,這時若照顧者的表情不悅或急切,會讓聽不懂卻又想要聽懂話語的失智者憤怒。
我曾在高雄一家醫院,引用比利時老人護理照顧倫理實驗室的訓練方法,邀請護理師扮演失智者,並由照服員擔任照顧者,任務是幫助失智者把桌上的水果吃掉。照服員為求勝任,一直追著護理師,導致護理師控制不住情緒掉淚而要求暫停扮演。因為護理師想到曾經發生類似情節,發現自己也曾造成失智者困擾而難過。
要讓失智者吃或喝,有一種方式可以試試,就是用簡短的語句表達我們自己想做的事,再搭配肢體行為,讓失智者如果願意的話可以模仿跟從。丹麥照顧服務員的教科書在失智照顧溝通這一章,就曾明確指出這種照顧方式的重要。
為了更有效訓練照顧者體會「同理」溝通的重要,《滿足失智症》甚至建議照顧者,刻意和其他照顧者練習一起互動說話,但不可以提問。一般溝通總是會相互提問;但是身為照顧失智的人,要有專業自覺,怎樣的互動,才是「照顧」。不妨想想,過去我們對待失智者的方式,真的是「照顧」嗎?
(本文作者為現任公視銀髮節目製作人。原文刊載於周傳久《高齡友善新視界:觀察臺灣與他國的高齡者照顧》/巨流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