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研究結果告訴民眾:多運動、健康飲食、認知活動等等可遠離認知症(Dementia Disease),但如何具體而為,看到日本長谷川嘉哉醫師的《30%的人將來會失智,我該怎麼辦?》,是從生活面去告訴我們如何「善用腦」,落實「用進廢退」的理論,建立規律化健康生活,運用環境來支持我們不得不面對的老化或退化。
與其說這本書是介紹認知症的書,不如說是一本教導我們如何遠離認知症的教戰手冊。
「用進廢退」的理論是從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於1809年發表的《動物學哲學》(Philosophie zoologique)首先提出兩向重要的理論基礎,被稱為「拉馬克主義」(Lamarckism)的理論,分別是「獲得性遺傳」(Inheritance of acquired traits)和「用進廢退說」(use and disuse),拉馬克認為這既是生物產生變異的原因,又是適應環境的過程。
20世紀以來,受到公共衛生、醫療科技、教育水準、經濟條件等提升影響,人類平均餘命不斷提高,從60歲提高到80歲以上,過去少見的疾病,也因高齡化社會急遽發展逐漸發生在人類生活中,認知症為其中之一。
長谷川醫師從小在生活中看到罹患認知症的祖父,行醫生涯中則長期接觸認知症患者與家屬,他能以醫學基礎,活化知識於生活當中,教導民眾如何從三個面向來遠離認知症:善用腦、健康的身體、外在環境。
英國著名的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於2017年曾提出有35%的機會可在生活中預防認知症,九大危險因子包括聽力受損、未受中學以上教育、抽菸、憂鬱症未進行治療、不運動、離群索居、高血壓、肥胖、糖尿病。(來源:Lancet Commission on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雖然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教授利文斯頓(Gill Livingston)在《刺胳針》提出生活中該注意什麼,但並未教導該如何做,長谷川醫師的大作清楚提出如何善用腦,如何將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運用記憶鉤爪、筆記本等備忘錄化為故事,能夠輸出成為生活中的資訊,落實了「用進廢退」的理論,讓腦即使萎縮,但仍然持續發揮功能。
他同時強調規律化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將認知症的危險因子: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生活習慣病、甚至抽菸等一一說明,更列舉國際上許多實證研究,來強化運動的重要性,還以系統理論來說明腦部的活化,將資訊輸入後,成為工作記憶,再以「立刻做、做備忘、寫下來」,隨時釋放工作記憶,無論是說出、寫出等資訊輸出方式,達到提升腦部活躍性。
老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生活,社會如果欠缺這文化,人們將不知如何面對老年人生,讓孤獨成為老人最大敵人的原因,這也是憂鬱症、認知症形成的溫床,長谷川醫師強調社會連結,維持人際網絡,正是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讓自己能維持與社會的互動。
日本在認知症領域的著作早已跳脫出說教的方式,醫師不再以醫學教科書,拿出磁振造影(MRI)說明阿茲海默症,已進入到生活的實際運用面向,值得台灣多加思考與學習。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