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逐漸下降,國人愛吃的薑母鴨、羊肉爐也開始營業,連飲料店也加入了熱飲行列。俗語說「冬天進補,春天打虎」,進入寒冬的節氣,許多家庭都有補冬的習慣,希望能在冬天儲備好能量,迎接來年有健康的體魄。有些民眾或周遭朋友是否有過這種經驗,進補完之後開始冒痘痘、血壓升高、口乾舌燥、喉嚨痛、便祕甚至痔瘡出血,這又是為什麼呢?
早期的農業社會,生活並不像現代社會這麼富裕,餐餐都有肉吃,在辛苦勞累的一整年後,選擇在冬天好好補補身體,好好休養,度過寒冬,而現在的人營養過剩並不缺乏,熱性體質的人,在進補後容易出現上火症狀,就這是所謂的補過頭了!
正確吃補,首先須了解自己的體質,若身體虛弱:如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者可依不同需求、體質給予適當的進補。若陰不足尚可涼補,火氣大的人屬熱性體質,不可亂補。冬天進補能將營養轉化儲存體內,以療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中醫傳統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的理論,所謂「溫」即「瘟」也,也就是說明冬天進補是適合調養身體,養精蓄銳,以儲備隔年之身體能量的好時機,到了春天才不容易得到疾病或傳染病,所以冬天進補是為老祖宗來用以防病強身的傳統養生方法。
那些體質適合冬令進補?
可接受冬令進補體質適合各種虛症,也可能兼有兩種以上綜合症狀。基本上可分為以下四種:
1. 氣虛症:容易感冒、易疲倦、四肢無力、說話短氣懶言、食慾差、容易出汗、頭暈等現象,可多食用黃耆、黨參、白朮、大棗一類補氣藥。
2. 血虛症:面色不華、頭暈心悸、皮膚乾燥、月經量少等症狀,宜食用熟地、白芍、當歸、龍眼肉等補血藥食。
3. 陰虛症:口乾咽燥、心煩焦躁、腰酸疲乏、手足心熱、耳鳴、睡眠不安、身體消瘦、失眠多夢等現象,可食用生地、麥冬、玉竹、枸杞子等藥材滋陰潤燥。
4. 陽虛症:怕冷、四肢不溫、腰膝酸痛無力、精神不振、大便溏薄等現象,可常用有乾薑、肉桂、補骨脂、肉蓯蓉等補陽藥。
以上藥食兩用之食材可配合食物如排骨、雞、鴨、魚肉等一起燉煮,若沒把握,自行判斷,建議可以詢問熟識的中醫師。
冬令進補的原則
1. 不要慕名進補:如高麗參價格高,又是補藥中的聖藥,如果體質不和反而可能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
2. 不要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實則瀉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亂用補藥,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
3. 因人而異:進補需視個人的體質、年齡、環境、季節變化等因素依不同的藥材配方做調理。
不當的進補,容易產生中醫所說的上火的情形,何為上火,上火是只因為人體陰陽失衡,內火旺盛,上火屬於人體陰陽失衡後出現的內熱證,在不同的臟腑器官就有不同的症狀表現,如心火過剩就會心悸失眠、心煩;胃火大就有胃疼、大便乾燥、口臭等症狀;肺火旺可以有咳血、咳嗽、黃痰等症狀,如果是慢性疾病患者,則有可能會造成症狀或病情的加重,如痛風患者,則可能會因為攝取過高普林而復發。
哪些人進補應注意
1. 感冒、身體發炎反應時忌進補:例如感冒、喉嚨痛、發燒、外傷等不宜進補。如忌風邪內熱者。
2. 患有慢性疾病者:如心血管疾病之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硬化、肝病、糖尿病、腎臟疾病、痛風等慢性疾病患者,若不適當的進補,有可能會激發疾病的發作。
3. 有腸胃疾病者:如胃腸潰瘍、胃腸脹、消化不良、痔瘡等胃腸疾患或口乾舌燥、心情煩躁、皮膚癢、便祕等火氣大的狀況,需調整進補方式。
4. 懷孕/適逢生理期:對於懷孕及適逢生理週期的女性朋友,冬令進補也該小心評估其適當性。
5. 幼童:另外,小孩子為純陽之體也不適合跟大人一起吃補。
大部分現代人,都有營養過剩之虞,若想進補,可以考慮上列方式,不需盲目進補。
中醫認為五行當中對應到的季節是冬季,相應是黑色入腎,故可多食用黑色食物來養腎,黑色食物如香菇、黑芝麻、烏骨雞、紫菜、海帶、黑豆、紫米等,此外時節天氣漸漸寒冷,吃的食物也要能滋陰補陽,菜飯可適當調味濃厚一點,定量蛋白質、脂肪,以增加抵抗力和免疫功能,礦物質和維生素也要適量補充,才能有效禦寒。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台灣中醫美容醫學會理事長、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