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福聯盟最近發布的統計顯示,我國11到14歲的兒少有高達八成七在玩社群媒體,且每個人平均擁有3.8個帳號。而《2018年台灣網路報告》也指出,國人的社群媒體使用率逾8成,主要使用者為20世代族群。隨著網路的盛行,社群媒體儼然已是時下年輕人的寵兒。
然而,常在社群媒體平台上流連並非好事。一份不久前刊登在國外《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的報告就指出,青少年若每天瀏覽社群媒體的時間過久,心理健康似乎易出問題。
該研究由服務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學布隆伯格公共衛生學院的精神衛生專家基拉.里厄姆(Kira Riehm)所主持,其在2013至2016年期間,針對6595名年齡介於13至17歲的青少年進行調查,目的在探討社群媒體使用時間和心理健康的關聯性。
過程中,所有人需接受問卷訪談,重點則擺在平時使用社群媒體的頻率和花費的時間,最後還會請專業人員評估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涵蓋範圍包括內化(註:焦慮、憂鬱、憤怒、寂寞與人際退縮等)及外化(註:暴力、攻擊、破壞、反抗與分心等)兩種類型的行為表現。
統計發現,32%的受訪者透露每天在社群媒體上花費的時間少於30分鐘,31%的人為30分鐘至3個小時,12%的人為3至6個小時,8%的人超過6個小時,只有約17%的人說沒有在使用社群媒體。
至於心理健康狀況的部份,大約9%的人明顯有內化的問題,14%的人則有外化的問題,而有千餘名的受訪者為兩種問題都有。
圖/pakutaso。
進一步的分析顯示,相對於不使用社群媒體者,每天在社群媒體上花費超過6個小時、3至6個小時、30分鐘至3個小時和少於30分鐘的人,心理健康有問題的風險分別會增加78%、60%、37%和23%。整體而言,待在社群媒體的時間越長,心理不健康的風險就越大。
探究原由,研究者表示過度使用社群媒體可能會導致睡眠不足、缺乏運動,且增加暴露於有害內容(如網路霸凌)的機會,從而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值得注意的是,社群媒體恐會造成一種錯覺,讓人認為網友都活得比自己更好更精采,而他們則是過得很糟,相對的剝奪感易引發自卑、沮喪、焦慮與憂鬱等負向情緒,降低自我評價。
有鑑於此,建議青少年的朋友們使用社群媒體應有所節制,不要養成習慣。另外,社群媒體上的畫面往往是精心設計的結果,特意營造的美好,不要過度相信圖片呈現的訊息,還是看看就好。平時多與人實際溝通、交流,積極參與社交活動,相信這樣才會比較有意義。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