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骨關節炎的最夯療法:萃取腹部脂肪細胞打入關節 | 健康遠見
疾病

骨關節炎的最夯療法:萃取腹部脂肪細胞打入關節

【專家觀點】
骨關節炎的最夯療法:萃取腹部脂肪細胞打入關節 圖/Shutterstock ojoel

2019年11月5日,英國每日郵報健康版頭條,介紹了目前最夯的治療骨關節炎(俗稱退化性關節炎)的脂肪注射再生技術,此技術在全球27個國家核准,已經有7000多人使用,除了可以阻止軟骨細胞繼續死亡和促進受傷細胞再生以外,同時也有止痛的效果,目前臨床數據顯示,一次注射至少可以有效2-3年,讓目前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的病人,有了無窮的希望。

現今社會由於人口高齡化以及肥胖問題日益嚴重,因此導致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人數不斷持續攀升,根據WHO的統計,全球每年有超過2.5億成年人受到它的影響,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在台灣,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骨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60歲以上長者有60%罹患退化性關節炎,75歲以上銀髮族,其發生率更是高達八成,粗估全台約有350萬人飽受關節退化疼痛之苦。

先前,這種脂肪再生注射治療技術尚未問世的時期,退化性關節炎病人只能想辦法減輕疼痛,並多加保養與復健,當發展到最末期,這時候就只能開刀置換人工關節,雖然醫界對於此置換手術可說是駕輕就熟,相當自豪,但是不願置換人工關節的病人仍然佔有3/4,顯見民眾需要更簡便易行的治療方式,來取代侵襲性的手術。大體來說,如果是65歲以上置換人工關節,因為可以使用25年以上,所以活到天年就可以用到天年,應無問題。但是如果是55歲以下就置換人工關節的話,由於年紀尚輕仍處於活動力較大的時期,人工關節磨損很快,大約有1/3的患者在7年後,必須再進行一次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這確實是一個難題需要克服。

走路、開車沒問題:脂肪細胞再生注射療法

英國退休教師安琪拉.雷恩斯(Angela Raynes),65歲,來自林肯郡(Lincolnshire),她從兩年前開始,雙膝疼痛到難以忍受,不但步行困難,連遠距離坐著開車都無法完成,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她在上網搜尋相關資訊並詳細研讀後,拒絕使用類固醇注射止痛及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她是獨居老人),決定選擇最新的脂肪細胞再生注射療法,安琪拉在2018年進行了這項手術,手術過程僅需局部麻醉,醫生首先從她的腹部抽取脂肪細胞,再利用一台經各國衛生單位核准的脂肪再生細胞分離器(Lipogems),進行清潔、收集、並濃縮(100~500倍)裡面的生長因子和營養成分,然後經由超音波導引,將濃縮液注射回關節及其周圍組織中,收集並濃縮過程耗時30分鐘,注射則需要15分鐘左右,因此整個手術過程僅約45分鐘。在英國手術花費約折合26萬台幣。安琪拉老師目前膝關節完全不會疼痛(pain-free),重拾快樂的生活,可以正常行走、開長途車,還能去沙灘散步。

這套脂肪再生細胞分離器是由義大利米蘭市一家Lipogems國際生物科技公司(Lipogems International S.P.A.)所發明,這套機器在2010年獲得國際專利權,2013年在歐洲臨床上市,並於2016年11月經由美國FDA核准通過,現今已被全球27個國家廣泛應用在關節組織的修復上。雖然早期科學家就已經知道脂肪細胞中存在著大量的再生細胞和生長因子,但是要能夠有效清潔並準確採集,同時還要能濃縮到一定程度,再加上衛生單位對於注射細胞進入關節的嚴格要求且複雜的法規規定,使得各個醫療單位在執行時遇到了法規上的阻礙和面臨療效穩定性的挑戰,直到此套標準脂肪再生細胞分離器發明問市後,才得以標準化並且有效推廣,嘉惠全球病患。

退化性關節炎止痛效果因人而異

一般退化性關節炎病患可以使用口服止痛藥來減輕疼痛,若是使用沒有抗發炎效果的止痛藥: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普拿疼),按照2016年的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的調查結論,最多只有4%的病人有效。但如果是服用同時具有抗發炎效果的止痛藥,像是布洛芬等非類固醇類的消炎止痛藥(NSAIDs),雖然止痛效果較佳,但會有破壞腸胃道黏膜的副作用,容易引起腸胃不適甚至胃潰瘍出血。

真的疼痛難耐時,也可以將類固醇直接注射至關節內,止痛效果最好,止痛率可以高達70%,效果亦可以持續三個月。但是根據2019年12月波士頓大學發表在《放射學》(Radiology)期刊的研究顯示,用於緩解膝關節疼痛的類固醇注射,反而可能加速關節炎和關節破壞的速度,原因是抑制發炎就是抑制修復,所以恐怕不是目前大家所認為的只要少用就好,難怪上面提到的英國安琪拉老師拒絕使用類固醇來注射止痛。

目前也有注射玻尿酸至膝關節內止痛的選項,打入玻尿酸後,可以增加關節軟骨間的潤滑度,進而降低疼痛,但不會有任何治療效果,因為僅僅是潤滑而已。但效果因人而異,差異性很大,並非所有人注射玻尿酸都會有止痛的效果。單一療程約5週,每週打一劑,一個療程注射約可維持3~6個月左右,費用約1~2萬。

今天潘老師向大家報導的這則國際新聞,是全球時下最夯的,叫做再生注射治療(Regenerative Injection Therapy, RIT)裡面的最高階,而RIT又可稱為增生注射療法(prolotherapy),原理就是希望把能夠幫助人體自我修復的物質,大量集中到關節、肌腱、韌帶等受傷的軟組織中,藉此促進組織修復並增生的一種多點注射療法。醫界目前使用再生注射治療分成三種,從最簡單的高濃度葡萄糖注射(註1)、次簡單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註2),到今天上面所介紹的最高段:脂肪再生細胞注射(不僅含生長因子,同時含再生細胞及各式各樣營養因子,堪稱全方位治療)等。

註1:高濃度葡萄糖增生療法:使用15~25%高濃度葡萄糖液注射在受損傷的關節、肌腱、和韌帶上,利用物理性刺激,引發局部發炎反應,間接吸引大量的生長因子往此處集中,啟動自我修復機制,強化軟組織的強度並減輕疼痛。一般療程平均2~4週施打一次,一般成人需注射4~8次,一次注射費用約300~600元。

註2: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Platelet-Rich Plasma;PRP),抽取患者自己的血液,通過離心萃取濃縮後,應該得到濃度約是正常血小板五倍左右的高濃度血小板(各醫療單位自行處理,並無標準規範),注射至損傷處。富含血小板的血漿裡面含有許多生長因子,可以使組織再生,緩解疼痛。與高濃度葡萄糖增生療法不同的是,PRP是「直接」將生長因子打在受傷的部位,而高濃度葡萄糖則僅僅是號召生長因子過來。但由於血小板一段時間後,便會被身體吸收,所以僅有短效的作用。可平均2~4週施打一次,通常打1針如果有效,因為因人而異,並非人人有效(原文:limited efficacy),可維持半年以上。

(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教授)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