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菸除會侵蝕自己的健康,造成的二手菸、三手菸(註:菸熄滅後殘留在環境中的污染物,普遍附著在牆壁、地面、傢俱和衣物上)亦會波及旁人。由於嬰幼兒各器官系統仍在發育,呼吸速度較快,皮膚較薄,故一旦接觸到二手菸、三手菸,受到的傷害往往會比成人大。
臨床觀察發現,二、三手菸可能引發嬰幼兒的呼吸道疾病,比方說肺炎、氣喘、中耳炎與鼻竇炎等。近年來的文獻也證實,兒童肥胖和二、三手菸當中的毒物吸收有密切關聯,而常接觸二、三手菸還會影響智力發育,讓孩子往後的認知、數學與閱讀能力明顯落後同儕。
值得注意的是,一份不久前發表在國外《兒童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期刊》(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的報告更是指出,生命早期就暴露在二、三手菸威脅的孩子,未來易有異常的行為表現。
該研究由服務於美國賓夕法尼亞(Pennsylvania)州立大學人類發展暨家庭研究系的麗莎.加茲克-柯卜(Lisa Gatzke-Kopp)教授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以刊登廣告的方式招募到1096位幼童(註:男女孩各半,非裔美國人佔44%),並針對他們進行長達4年的追蹤調查。
過程中,當這些小朋友6個月、15個月、24個月和48個月大時,主要照顧者都會接受問卷訪談,藉此評估孩子的精神健康狀況。另外,也會採集孩子的唾液檢體,瞭解可替寧(cotinine)的含量有多少。
可替寧是尼古丁在人體內進行初級代謝後的主要產物,可在血液中存在48小時,接著透過尿液排出。由於可替寧的半衰期長且較穩定,故過去一直被視為檢驗動物或人類有無暴露於菸害的生物指標。
統計顯示,可替寧含量與過動症、行為問題之間存在線性關係,意即越常接觸二、三手菸的嬰幼兒,長大出現過動症、行為問題的機會就越大。就算考量父母社經地位、教育程度、智商、過動症病史、產科併發症、母親孕期是否有吸菸等因素的干擾,所得依然不變。
論文作者表示,這項縱貫性研究的發現和以往動物實驗所看到的結果似乎一致。動物實驗證實,長期暴露於含有尼古丁的環境中,對於腦部和過動、衝動控制有關區域的發育會帶來負面影響。由此可見避免孩子接觸到二、三手菸的重要性,但最好的方法還是父母戒菸。
如果父母或其他同住的家人一時之間無法戒菸,要保護嬰幼兒不受菸害,國內專家建議如下:
• 不在室內和車上吸菸,在陽台吸菸要關緊門窗,防止菸霧飄入。
• 吸完菸應更衣和洗手,下班回家先洗澡,衣物要和孩子的分開洗。
• 三手菸常會附著的物件,至少每兩週要清潔乙次。
• 使用空氣清淨機,在二手菸過濾上能發揮一定程度的效果。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